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1页 |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5页 |
1.4.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页 |
1.4.2 研究涉及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9页 |
1.5.1 矿业(包含煤炭)城市 | 第25-27页 |
1.5.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第27-30页 |
1.5.3 铁路煤炭物流系统建设研究方面 | 第30-32页 |
1.5.4 煤炭物流系统建设对煤炭城市影响方面 | 第32-33页 |
1.5.5 煤炭城市发展现状 | 第33-39页 |
第2章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 | 第39-53页 |
2.1 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 第39-45页 |
2.1.1 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构成 | 第39-40页 |
2.1.2 空间结构要素及作用 | 第40-43页 |
2.1.3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特殊要素 | 第43-45页 |
2.2 煤炭城市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45-48页 |
2.2.1 煤炭城市发展阶段 | 第45-46页 |
2.2.2 煤炭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 | 第46-48页 |
2.3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及特点 | 第48-52页 |
2.3.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 第48-50页 |
2.3.2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 第50-51页 |
2.3.3 煤炭城市社会空间特点 | 第51-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铁路煤炭物流系统 | 第53-64页 |
3.1 铁路大宗货物物流系统的发展背景 | 第53-55页 |
3.1.1 煤炭货运量增长 | 第53-54页 |
3.1.2 铁路物流设施的建设 | 第54-55页 |
3.2 铁路煤炭物流发展作用和特点 | 第55-59页 |
3.2.1 铁路煤炭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 第55-57页 |
3.2.2 铁路煤炭物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第57-59页 |
3.3 铁路煤炭物流系统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 | 第59-61页 |
3.3.1 影响城市铁路煤炭物流系统发展的决定因素 | 第59-60页 |
3.3.2 系统空间演化过程 | 第60-61页 |
3.4 煤炭城市铁路物流系统的建设趋势 | 第61-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平顶山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64-89页 |
4.1 平顶山市概况 | 第64-67页 |
4.1.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64-65页 |
4.1.2 自然资源分布 | 第65页 |
4.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65-66页 |
4.1.4 历史变迁 | 第66-67页 |
4.1.5 区域交通条件 | 第67页 |
4.2 平顶山市铁路煤炭物流系统建设 | 第67-73页 |
4.2.1 铁路煤炭运输线路及节点建设 | 第68-71页 |
4.2.2 铁路煤炭集散站点建设 | 第71-73页 |
4.2.3 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 第73页 |
4.3 平顶山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特点 | 第73-88页 |
4.3.1 中心城区发展演变历程 | 第73-79页 |
4.3.2 城市道路和铁路运输的建设发展 | 第79-81页 |
4.3.3 产业结构发展和人口社会结构演变 | 第81-83页 |
4.3.4 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发展特点及其一般代表性 | 第83-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平顶山市物流系统建设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 第89-101页 |
5.1 铁路煤炭物流设施对用地的影响作用 | 第89-95页 |
5.1.1 煤矿站点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 第89-91页 |
5.1.2 铁路线路对城市用地的分割作用 | 第91-93页 |
5.1.3 煤炭工业企业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 第93-94页 |
5.1.4 城市铁路煤炭物流集散中心对城市用地的分割作用 | 第94-95页 |
5.2 城市用地形态的碎片化指标 | 第95-100页 |
5.2.1 用地指标计算方法 | 第95-97页 |
5.2.2 平顶山用地碎片化程度指标的确定 | 第97-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铁路煤炭物流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 第101-136页 |
6.1 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概述 | 第101-103页 |
6.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101-102页 |
6.1.2 系统动力学应用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 第102-103页 |
6.2 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 | 第103-113页 |
6.2.1 模型相关概念 | 第103-106页 |
6.2.2 正反馈与负反馈 | 第106-108页 |
6.2.3 一阶系统与二阶系统 | 第108-113页 |
6.3 铁路物流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 第113-133页 |
6.3.1 耦合要素的确定与相关性分析 | 第113-117页 |
6.3.2 因果关系的确定 | 第117-119页 |
6.3.3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19-123页 |
6.3.4 模型模拟与测试 | 第123-128页 |
6.3.5 模型分析与实例验证 | 第128-133页 |
6.4 平顶山市空间布局调整对策及建议 | 第133-135页 |
6.4.1 旧城区——用地调整与功能整合 | 第134页 |
6.4.2 新城区——多核“磁极”的构建 | 第134-13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 第13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附录 | 第145-1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