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 | 第3-8页 |
| 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 第8-10页 |
| 摘要 | 第10-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前言 | 第17-22页 |
| 1. 鼻咽癌化学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2. 靶向纳米给药载体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7-20页 |
|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0-21页 |
| 3.1 刚性配体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3.2 铜、锌、钌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4.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叶酸靶向氧化石墨烯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22-32页 |
| 1. 引言 | 第22页 |
| 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22页 |
| 2.2 仪器 | 第22-23页 |
| 3.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及表征 | 第23-25页 |
| 3.1 GO的制备 | 第24页 |
| 3.2 GO的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 4. 叶酸靶向氧化石墨烯(FA-PEI-GO)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26页 |
| 4.1 叶酸靶向氧化石墨烯(FA-PEI-GO)的制备 | 第25页 |
| 4.2 叶酸铅向氧化石墨巧(FA-PEI-GO)的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第三章 刚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解析 | 第32-45页 |
| 1. 引言 | 第32页 |
| 2. 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 2.1 试剂 | 第32-33页 |
| 2.2 仪器 | 第33页 |
| 3.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3-34页 |
| 3.1 配合物1(C_(15)H_(10)CuN_3)的合成 | 第33-34页 |
| 3.2 配合物2(C_(26)H_(18)CuN_6O_(14))的合成 | 第34页 |
| 3.3 配合物3(C_(12)H_(14)N_6O_(12)Zn)的合成 | 第34页 |
| 3.4 配合物4(C_(44)H_(36)N_4P_2RuS_2)的合成 | 第34页 |
| 4. 配合物的解析 | 第34-35页 |
|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 | 第34-35页 |
| 4.2 晶体结构测定 | 第35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 5.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 5.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36-45页 |
| 第四章 刚性金属配合物的活性筛选 | 第45-49页 |
| 1. 引言 | 第45页 |
| 2.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 3. 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46-47页 |
| 3.1 细胞培养 | 第46页 |
| 3.2 细胞抑制率检测 | 第46-47页 |
| 4. 配合物对两种鼻咽癌细胞作用的IC_(50)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载药体系(X~*PEI-GO-FA)的制备、表征与对鼻咽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第49-72页 |
| 1. 引言 | 第49-50页 |
| 2. 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 3.1 X~*FA-PEI-GO的合成和理化性质测定 | 第51-52页 |
| 3.2 X~*FA-PEI-GO的抗鼻咽癌活性探究 | 第52-53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3-70页 |
| 4.1 载药颗粒的表征 | 第53-56页 |
| 4.2 载药颗粒对鼻咽癌细胞的作用 | 第56-60页 |
| 4.3 细胞凋亡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 4.4 细胞周期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 5. 讨论 | 第70-72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