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船舶主机废气排放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我国内河航道概况 | 第11页 |
1.1.2 内河船舶概况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 第12-16页 |
1.2.1 国际船舶法规 | 第12-14页 |
1.2.2 国内船舶法规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国外船舶排放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2 国内船舶排放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柴油机排放测试方法 | 第19-33页 |
2.1 台架试验与实船测试比较 | 第19页 |
2.2 气体分析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2.3 不分光红外(NDIR)测量方法 | 第20-22页 |
2.4 柴油机排气排放测试 | 第22-28页 |
2.4.1 CO与CO_2的测量原理 | 第23-26页 |
2.4.2 船舶柴油机NOx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2.4.3 船舶柴油机HC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4.4 船舶柴油机PM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5 典型排放检测仪器简介 | 第28-32页 |
2.5.1 SEMTECH-DS气体分析仪 | 第28-30页 |
2.5.2 DLT-9500D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 第30-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内河船舶燃油流量测量 | 第33-43页 |
3.1 内河船舶燃油系统概述 | 第33页 |
3.2 内河船舶燃油供给系统各部件功能 | 第33-35页 |
3.3 内河船舶主机、副机和锅炉燃油系统 | 第35-36页 |
3.3.1 主机燃油系统 | 第35-36页 |
3.3.2 副机与锅炉燃油系统 | 第36页 |
3.4 柴油机燃油流量布置方案 | 第36-37页 |
3.5 燃油流量计对比选择 | 第37-42页 |
3.5.1 燃油流量计量原理 | 第37-40页 |
3.5.2 通用燃油流量计对比 | 第40-41页 |
3.5.3 燃油流量计选择 | 第41页 |
3.5.4 内河船舶燃油流量计量方法选择 | 第41-42页 |
3.6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柴油机有效功率实船测量 | 第43-50页 |
4.1 柴油机有效功率测量 | 第43页 |
4.2 扭矩测量方法 | 第43-47页 |
4.2.1 应变片式扭矩测量 | 第44-45页 |
4.2.2 钢弦式扭矩测量 | 第45页 |
4.2.3 磁弹式扭矩测量 | 第45-46页 |
4.2.4 光电式扭矩测量法 | 第46页 |
4.2.5 电容式扭矩测量法 | 第46-47页 |
4.3 内河船舶扭矩测量仪器选型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内河船舶排放测试方案 | 第50-56页 |
5.1 测试内河船舶类型 | 第50页 |
5.2 测试方案 | 第50-53页 |
5.2.1 港口内系泊测试 | 第51页 |
5.2.2 航行测试区域与路线 | 第51-53页 |
5.3 排气排放因子计算 | 第53-55页 |
5.3.1 主机排气排放因子计算 | 第53-54页 |
5.3.2 副机排气排放因子计算 | 第54-55页 |
5.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