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5-22页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 第22-32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一、新型城镇化 | 第22-23页 |
二、农业现代化 | 第23页 |
三、城乡一体化 | 第23-24页 |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借鉴 | 第24-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理论 | 第24-27页 |
二、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现实依据 | 第29-32页 |
一、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国际背景 | 第29页 |
二、经济转型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内背景 | 第29-30页 |
三、中国东西部现状与城乡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成果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探索城乡关系的理论成果 | 第32-34页 |
一、城乡兼顾的思想 | 第32-33页 |
二、城乡互助的思想 | 第33页 |
三、统筹兼顾的思想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至新世纪以前探索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 | 第34-36页 |
一、城乡改革发展的思想 | 第34-35页 |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成果 | 第36-39页 |
一、“五个统筹”与“两个趋向” | 第36-37页 |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思想 | 第37页 |
三、城乡一体化的思想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问题思考 | 第39-56页 |
第一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 第39-42页 |
一、工作重心转移,注意城乡兼顾(1949-1977年) | 第39-40页 |
二、农村城市顺次改革,同步发展(1978-2002年) | 第40-41页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2003年至今)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7页 |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 第42-43页 |
二、制度机制不健全 | 第43-45页 |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45-46页 |
四、思想观念有差异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 第47-53页 |
一、城乡产业互动 | 第47-49页 |
二、城乡资本流动 | 第49-50页 |
三、城乡人员交流 | 第50-51页 |
四、城乡制度完善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当前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前瞻 | 第53-56页 |
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五化”目标 | 第53-54页 |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指导——主体功能区划分 | 第54-55页 |
三、城乡一体化的任务之一——精准扶贫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 第56-64页 |
第一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 第56-59页 |
一、城乡一体化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理念的体现 | 第56-57页 |
二、城乡一体化是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 | 第57-58页 |
三、城乡一体化是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理念的体现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9-61页 |
一、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 第59-60页 |
二、城乡一体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61-64页 |
一、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 第61-62页 |
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不平等,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选择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一、著作类 | 第66-67页 |
二、文件类 | 第67页 |
三、期刊类 | 第67-68页 |
四、学位论文类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