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中小高企 | 第16页 |
2.1.2 私募股权投资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融资约束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股权结构理论 | 第19页 |
2.2.4 联合投资理论 | 第19-2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2.3.1 私募股权投资与技术创新 | 第20-21页 |
2.3.2 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治理 | 第21-23页 |
2.3.3 PE机构联合投资与公司治理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对中小高企经营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26-32页 |
3.1 PE功能以及中小高企对融资的特殊需求 | 第26-28页 |
3.1.1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殊性质和功能 | 第26页 |
3.1.2 中小高企融资需求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3.1.3 私募股权投资与中小高企相互结合的必然性 | 第27-28页 |
3.2 私募股权投资对中小高企经营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2.1 PE机构持股比例 | 第29页 |
3.2.2 参股的PE机构数量 | 第29页 |
3.2.3 PE投资期限 | 第29-30页 |
3.2.4 PE机构实力 | 第30页 |
3.2.5 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设计 | 第32-39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2-34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34-38页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4.2.2 变量定义 | 第35-36页 |
4.2.3 模型设计 | 第36-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5.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0页 |
5.3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9页 |
5.4.1 PE对非上市的中小高企经营业绩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1-45页 |
5.4.2 PE对非上市的中小高企经营效率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5-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7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51-53页 |
6.2 本文建议 | 第53-55页 |
6.2.1 通过政府引导机制,拓宽基金的募集来源、优化资金期限 | 第53-54页 |
6.2.2 基金业协会加强备案管理,限制基金持股的行业及企业集中度 | 第54页 |
6.2.3 建立大型金融机构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协同机制 | 第54页 |
6.2.4 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对中小高企的的精耕细作 | 第54-55页 |
6.2.5 融资企业应警惕股权纷争,减少过度引入外部投资者 | 第55页 |
6.3 本文不足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