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白蚁肠道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固氮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前言第8-23页
    1.1 白蚁概述第8-9页
    1.2 白蚁肠道微生物分离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白蚁肠道内的原生动物第9-10页
        1.2.2 白蚁肠道内的细菌第10-11页
        1.2.3 白蚁肠道内的真菌第11页
        1.2.4 白蚁肠道内的螺旋体第11-12页
    1.3 白蚁防治第12-15页
        1.3.1 物理防治第12-13页
        1.3.2 化学防治第13页
        1.3.3 生物防治第13-15页
    1.4 白蚁肠道内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第15-21页
        1.4.1 生物固氮原理第15-16页
        1.4.2 白蚁与固氮作用第16页
        1.4.3 白蚁肠道内固氮菌的研究第16页
        1.4.4 白蚁肠道内固氮酶的研究第16-21页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5.1 目的意义第21-22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3-45页
    2.1 试验材料第23-27页
        2.1.1 白蚁及菌株第23页
        2.1.2 培养基第23-24页
        2.1.3 主要分子生物学与生化试剂第24-26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2.2 试验方法第27-45页
        2.2.1 白蚁肠道内固氮菌分离第27页
        2.2.2 白蚁肠道固氮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第27-28页
        2.2.3 白蚁肠道固氮菌的分类地位鉴定第28-33页
        2.2.4 树木内生菌发酵产物对固氮菌的抑制作用第33-34页
        2.2.5 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混合培养第34-36页
        2.2.6 固氮酶基因(nifH)的克隆与表达第36-45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45-73页
    3.1 白蚁肠道内固氮菌的分离第45页
    3.2 固氮菌固氮酶活性测定第45-47页
    3.3 白蚁肠道内固氮菌株的分类地位鉴定第47-57页
        3.3.1 形态学观察第47-49页
        3.3.2 生理生化鉴定第49-51页
        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1-57页
    3.4 树木内生菌发酵产物对固氮菌的抑制作用第57-59页
    3.5 混合培养固氮菌对纤维素分解菌酶活的影响第59-61页
        3.5.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9页
        3.5.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59-61页
    3.6 固氮酶基因(nifH)的克隆与表达第61-73页
        3.6.1 nif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61-65页
        3.6.2 nifH基因的表达第65-73页
第4章 讨论第73-77页
    4.1 白蚁肠道内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第73-74页
        4.1.1 白蚁肠道固氮菌的分离第73页
        4.1.2 白蚁肠道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检测第73-74页
        4.1.3 固氮菌的分类地位鉴定第74页
    4.2 树木内生菌发酵产物对固氮菌的抑制作用第74页
    4.3 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混合培养对纤维素酶活的影响第74-75页
    4.4 nif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75-77页
        4.4.1 nifH基因的克隆第75页
        4.4.2 nifH基因的表达第75-77页
第5章 结论第77-78页
第6章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7页
附录第87-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下一篇:盐生植物黄花补血草耐盐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