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构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成果及贡献之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 第17页 |
2.2.3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36页 |
3.1 建设银行GX支行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3.1.1 建设银行GX支行简介 | 第19页 |
3.1.2 建设银行GX支行组织架构和信贷流程情况 | 第19-20页 |
3.2. 建设银行GX支行贷款的信贷资产现状 | 第20-26页 |
3.2.1 建设银行GX支行信贷资产总体情况 | 第21-23页 |
3.2.2 建设银行GX支行信贷资产分布情况 | 第23-26页 |
3.3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现状 | 第26-33页 |
3.3.1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流程 | 第26-27页 |
3.3.2 建设银行GX支行风险分析 | 第27-29页 |
3.3.3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风险识别与评价 | 第29-31页 |
3.3.4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评价 | 第31页 |
3.3.5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考核 | 第31-33页 |
3.4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4.1 贷后管理风险意识不足 | 第33-34页 |
3.4.2 贷后管理制度执行力不高 | 第34页 |
3.4.3 贷后管理有效性不够 | 第34页 |
3.4.4 信贷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 第34-35页 |
3.4.5 贷后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的改进方案 | 第36-54页 |
4.1 树立贷后管理创新意识 | 第36-40页 |
4.1.1 明确贷后管理目标 | 第37页 |
4.1.2 优化贷后管理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 | 第37-38页 |
4.1.3 加强贷后检查管理 | 第38-39页 |
4.1.4 学习先进贷后管理理念 | 第39-40页 |
4.2 健全与强化制度执行力 | 第40-42页 |
4.2.1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 | 第40-41页 |
4.2.2 建立扁平化的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4.2.3 建立健全贷后管理制度 | 第42页 |
4.2.4 认真落实风险管控各项制度 | 第42页 |
4.3 健全贷后管理预警体系 | 第42-47页 |
4.3.1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模型 | 第43-44页 |
4.3.2 选择适合的贷后管理计量模型 | 第44页 |
4.3.3 优化贷后风险预警流程 | 第44-47页 |
4.4 加强对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 | 第47-49页 |
4.4.1 细化贷款分类的内涵 | 第48-49页 |
4.4.2 规范贷款风险分类操作 | 第49页 |
4.4.3 完善信贷档案管理 | 第49页 |
4.4.4 提高贷款风险分类水平 | 第49页 |
4.5 完善信贷人员激励分配机制 | 第49-51页 |
4.5.1 建立贷后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 第50页 |
4.5.2 建立风险责任抵押金制度 | 第50页 |
4.5.3 完善贷后管理问责制度 | 第50-51页 |
4.6 贷后管理改进策略的效果分析 | 第51-54页 |
4.6.1 流程的优化提升了管理实效 | 第51-52页 |
4.6.2 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 第52页 |
4.6.3 改进策略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建设银行GX支行贷后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4-60页 |
5.1 风控组织保障 | 第54-55页 |
5.2 制度体制保障 | 第55-56页 |
5.3 管理信息化保障 | 第56-57页 |
5.4 人才队伍保障 | 第57页 |
5.5 风险文化保障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