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海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2 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3 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的解决对策 | 第14-15页 |
1.2.4 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的结构特性分析 | 第19-42页 |
2.1 ASD理论 | 第19-20页 |
2.1.1 ASD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 第19页 |
2.1.2 ASD理论的两大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2 海运服务贸易与ASD理论 | 第20-23页 |
2.3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的构建 | 第23-27页 |
2.3.1 网络构建范围的界定与构建方法 | 第23页 |
2.3.2 数据说明 | 第23-24页 |
2.3.3 网络的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 | 第24-26页 |
2.3.4 构建海运需求网络 | 第26-27页 |
2.4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的演化特性分析 | 第27-30页 |
2.4.1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的节点异质性分析 | 第27-28页 |
2.4.2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节点的互惠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3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节点的互惠性分析 | 第29-30页 |
2.5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的中心性特征分析 | 第30-42页 |
第3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的模型设计 | 第42-49页 |
3.1 研究指标的确立 | 第42页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2-47页 |
3.2.1 货物贸易网络密度与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 第42-43页 |
3.2.2 货物贸易网络中心性与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 第43-45页 |
3.2.3 海运业开放度与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 第45页 |
3.2.4 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与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 第45-46页 |
3.2.5 船舶载重吨位与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 第46-47页 |
3.3 研究模型的确立 | 第47-49页 |
第4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的模型检验 | 第49-59页 |
4.1 数据收集 | 第49-51页 |
4.2 数据质量的分析 | 第51-52页 |
4.3 模型的识别 | 第52-53页 |
4.4 模型的检验 | 第53-54页 |
4.4.1 模型的拟合 | 第53页 |
4.4.2 模型的修正 | 第53-54页 |
4.5 模型的评价和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4.5.1 模型的评价 | 第54-55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第5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减小的对策研究 | 第59-67页 |
5.1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视角下的重新赋权策略 | 第59-61页 |
5.1.1 政府层面 | 第59-60页 |
5.1.2 海运企业层面 | 第60-61页 |
5.2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视角下的重新连接策略 | 第61-62页 |
5.2.1 政府层面 | 第61-62页 |
5.2.2 海运企业层面 | 第62页 |
5.3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视角下的重新连线策略 | 第62-64页 |
5.3.1 政府层面 | 第62-63页 |
5.3.2 海运企业层面 | 第63-64页 |
5.4 海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视角下的重新生成策略 | 第64-67页 |
5.4.1 政府层面 | 第64-65页 |
5.4.2 海运企业层面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