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评述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4-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研究创新第15-16页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第16-21页
    2.1 信仰的含义及特征第16-18页
        2.1.1 信仰的含义第16-17页
        2.1.2 信仰的特征第17-18页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特征第18-21页
        2.2.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第18-19页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第19-21页
第3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整体调查第21-30页
    3.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卷调查第21-26页
    3.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向表现第26-27页
        3.2.1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定程度认同第26页
        3.2.2 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第26页
        3.2.3 基本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26-27页
    3.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30页
        3.3.1 主流信仰不够突出第27-28页
        3.3.2 信仰选择比较功利第28页
        3.3.3 信仰持有不够坚定第28-30页
第4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原因第30-38页
    4.1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信仰的影响第30-32页
        4.1.1 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第30页
        4.1.2 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历练第30-31页
        4.1.3 大学生缺乏科学信仰选择意识第31-32页
        4.1.4 大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第32页
    4.2 高校教育因素对信仰的影响第32-34页
        4.2.1 高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第32-33页
        4.2.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效性差第33页
        4.2.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第33-34页
        4.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第34页
    4.3 家庭教育因素对信仰的影响第34-35页
        4.3.1 家庭教育观念的错误引导第34-35页
        4.3.2 家庭成员其他信仰的影响第35页
    4.4 社会环境因素对信仰的影响第35-38页
        4.4.1 政治因素的影响第36页
        4.4.2 经济因素的影响第36页
        4.4.3 文化因素的影响第36-37页
        4.4.4 网络因素的影响第37-38页
第5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第38-50页
    5.1 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第38-40页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自觉性第38-39页
        5.1.2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第39页
        5.1.3 端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第39-40页
    5.2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考评机制第40-43页
        5.2.1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德智齐抓共管第40-41页
        5.2.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的时效性第41-42页
        5.2.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第42页
        5.2.4 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考核机制第42-43页
    5.3 创建优良家庭教育环境第43-45页
        5.3.1 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第43-44页
        5.3.2 端正家长自身心态第44-45页
        5.3.3 注重建设健康家风第45页
    5.4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第45-50页
        5.4.1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第45-46页
        5.4.2 有效化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46-47页
        5.4.3 大力弘扬主旋律和增强文化自信第47-48页
        5.4.4 重视网络大环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作用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附录第55-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研究--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