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研究--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论文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及意义 | 第15-25页 |
2.1 志愿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19页 |
2.1.1 志愿服务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2 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 | 第16页 |
2.1.3 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况 | 第19-22页 |
2.2.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3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 | 第21-22页 |
2.3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重要意义 | 第22-25页 |
2.3.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3页 |
2.3.2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 | 第23页 |
2.3.3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 第23-25页 |
第3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5-32页 |
3.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卷调查 | 第25-27页 |
3.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 第25页 |
3.1.2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现状调查的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3.2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3.2.1 前提保障不健全 | 第27-28页 |
3.2.2 评估机制不规范 | 第28页 |
3.2.3 奖励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3.2.4 招募机制不灵活 | 第29页 |
3.3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3.1 服务保障不足 | 第29-30页 |
3.3.2 管理机制不全 | 第30页 |
3.3.3 培训工作滞后 | 第30-31页 |
3.3.4 服务形式单一 | 第31-32页 |
第4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 | 第32-40页 |
4.1 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与校园文化氛围 | 第32-34页 |
4.1.1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 | 第32页 |
4.1.2 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认可度 | 第32-33页 |
4.1.3 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 | 第33-34页 |
4.2 规范运作,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与保障 | 第34-36页 |
4.2.1 规范大学生志愿组织的评价机制 | 第34页 |
4.2.2 完善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奖励机制 | 第34-35页 |
4.2.3 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渠道 | 第35-36页 |
4.3 转变思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 第36-37页 |
4.3.1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机构 | 第36页 |
4.3.2 培养大学生自愿服务的合作能力 | 第36-37页 |
4.3.3 增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 第37页 |
4.4 构建平台,塑造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公信力 | 第37-40页 |
4.4.1 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宣传渠道 | 第38页 |
4.4.2 打造大学生独有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 第38-39页 |
4.4.3 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执行效率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1 | 第45-48页 |
附录 2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