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 1. 关于新媒体概念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 关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 3. 关于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 | 第14-15页 |
| 4. 研究评析 | 第15-16页 |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新媒体的概述 | 第17-22页 |
| (一) 新媒体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二) 新媒体的类型 | 第18-20页 |
| 1. 网络媒体 | 第18-19页 |
| 2. 手机媒体 | 第19页 |
| 3. 互动性电视媒体 | 第19-20页 |
| 4. 新型媒体群 | 第20页 |
| (三) 新媒体的特点 | 第20-22页 |
| 1. 超媒体性 | 第20页 |
| 2. 交互性 | 第20-21页 |
| 3. 超时空性 | 第21页 |
| 4. 虚拟性 | 第21-22页 |
|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主要表现 | 第22-29页 |
| (一)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同影响 | 第22-24页 |
| 1. 推动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但也混淆了基本的政治立场 | 第22-23页 |
| 2. 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宣泄,却造成了心理不良刺激的增加 | 第23页 |
| 3. 实现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开放,可也导致负面价值观念滋生 | 第23-24页 |
|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影响 | 第24-29页 |
| 1. 有助于教育者提升教育效果,但也对其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 第24-25页 |
| 2. 有助于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但也给原有教育内容的内化带来挑战 | 第25-26页 |
| 3. 有助于丰富发展新载体,但也对传统载体的作用产生冲击 | 第26-27页 |
| 4. 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生活环境,但也使教育宏观环境更加复杂 | 第27-29页 |
|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方式及特点 | 第29-37页 |
| (一)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式 | 第29-33页 |
| 1. 通过相关网站,进行正面引导 | 第29-30页 |
| 2. 借助相关因素,进行隐性渗透 | 第30-31页 |
| 3. 创新信息载体,丰富课堂形式 | 第31-32页 |
| 4. 拓宽沟通平台,增强自主意识 | 第32-33页 |
|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特点 | 第33-37页 |
| 1. 多样性 | 第33-34页 |
| 2. 广泛性 | 第34页 |
| 3. 客观性 | 第34-35页 |
| 4. 发展性 | 第35页 |
| 5. 渗透性 | 第35-36页 |
| 6. 便捷性 | 第36-37页 |
| 四、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 第37-45页 |
| (一)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 1. 树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 | 第37-38页 |
| 2. 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想信念 | 第38页 |
| (二) 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 第38-40页 |
| 1.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 第39页 |
| 2. 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 第39页 |
| 3. 提升大学生自律意识 | 第39-40页 |
| (三)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40-42页 |
| 1. 营造健康有序的媒体环境 | 第40-41页 |
| 2. 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 第41页 |
| 3. 打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 第41-42页 |
| (四) 创新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 第42-45页 |
| 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 第42-43页 |
| 2. 建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 | 第43页 |
| 3. 开发以新媒体为主的沟通渠道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