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的理论与机制分析 | 第22-32页 |
2.1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1.2 区域金融理论 | 第23-24页 |
2.1.3 空间经济学理论 | 第24-25页 |
2.1.4 金融地理学理论 | 第25页 |
2.2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25-32页 |
2.2.1 区域金融发展的集聚效应 | 第26-27页 |
2.2.2 区域金融发展的溢出效应 | 第27-29页 |
2.2.3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效应 | 第29-30页 |
2.2.4 区域金融发展的集聚-溢出-收敛演变过程 | 第30-32页 |
第3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的实证分析 | 第32-47页 |
3.1 空间关联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第32-37页 |
3.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含义和特征 | 第32-33页 |
3.1.2 空间关联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33-37页 |
3.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7-39页 |
3.3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第39-43页 |
3.3.1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2 空间关联网络的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3.4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的块模型分析 | 第43-47页 |
3.4.1 块模型分类 | 第43-44页 |
3.4.2 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角色地位分析 | 第44-47页 |
第4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7-53页 |
4.1 QAP分析方法介绍 | 第47-48页 |
4.2 指标选取、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4.2.1 指标选取与模型假设 | 第48-49页 |
4.2.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49页 |
4.3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49-53页 |
4.3.1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影响因素的QAP相关分析 | 第50页 |
4.3.2 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关联影响因素的QAP回归分析 | 第50-53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58页 |
5.1 中央政府层面 | 第53-55页 |
5.1.1 推进多层次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第53-54页 |
5.1.2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第54-55页 |
5.1.3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与交流 | 第55页 |
5.2 地方政府层面 | 第55-58页 |
5.2.1 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 | 第55-56页 |
5.2.2 培育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56页 |
5.2.3 鼓励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主要参与课题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