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论文架构 | 第14-15页 |
2 融资租赁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融资租赁的定义 | 第15页 |
2.2 融资租赁的分类 | 第15-16页 |
2.3 融资租赁的特征 | 第16-17页 |
2.3.1 融资租赁关系具有三方当事人且至少应包括两个合同 | 第16页 |
2.3.2 承租人选择租赁物件及供货人 | 第16页 |
2.3.3 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 第16页 |
2.3.4 融资租赁是资金与设备的结合 | 第16-17页 |
2.3.5 合同不可解约 | 第17页 |
2.4 融资租赁风险管理 | 第17-19页 |
3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现状 | 第19-25页 |
3.1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概述 | 第19-21页 |
3.1.1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发展现状 | 第19页 |
3.1.2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主体 | 第19-20页 |
3.1.3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特点 | 第20页 |
3.1.4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 | 第20-21页 |
3.2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3.2.1 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准入制度过严 | 第21页 |
3.2.2 部分医院盲目引进 | 第21页 |
3.3 医疗行业融资租赁风险类别 | 第21-23页 |
3.3.1 外部风险 | 第21-22页 |
3.3.2 内部风险 | 第22-23页 |
3.4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风险控制 | 第23-25页 |
3.4.1 外部风险控制 | 第23页 |
3.4.2 内部风险控制 | 第23-25页 |
4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以X公司为例 | 第25-43页 |
4.1 X公司基本概况 | 第25页 |
4.2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产品设计 | 第25-27页 |
4.2.1 产品简介 | 第25页 |
4.2.2 产品要素设计 | 第25-26页 |
4.2.3 直接租赁业务流程图 | 第26页 |
4.2.4 信用审查 | 第26页 |
4.2.5 担保措施 | 第26-27页 |
4.3 风险管理现状 | 第27-34页 |
4.3.1 风险评估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27-29页 |
4.3.2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项目风险指标分析 | 第29-32页 |
4.3.3 风险评价指标的判断与处理 | 第32-34页 |
4.4 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4.4.1 融资租赁销售导入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4.4.2 融资租赁销售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问题 | 第36-37页 |
4.4.3 租赁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5 X公司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39-43页 |
4.5.1 改进承租方评估操作规范及评估方法 | 第39-42页 |
4.5.2 租赁物业资产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 | 第42-43页 |
5 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行业风险管理建议 | 第43-49页 |
5.1 构建融资租赁风险监测预警补救体系 | 第43页 |
5.1.1 完善医疗业融资租赁法律规范体系 | 第43页 |
5.1.2 强制性构建医疗业融资租赁风险预警系统 | 第43页 |
5.2 完善医疗业融资租赁项目风险的内部管理 | 第43-44页 |
5.2.1 融资租赁公司医疗项目操作风险内部管理 | 第43-44页 |
5.2.2 实行风险管理的分散化策略 | 第44页 |
5.3 完善医疗业融资租赁项目风险的外部监控 | 第44-46页 |
5.3.1 细分市场,提高对产品的熟悉程度 | 第44页 |
5.3.2 确定融资租赁客户的准入标准 | 第44-45页 |
5.3.3 规范融资租赁合同的审核标准 | 第45页 |
5.3.4 提高租赁对象价值的制定标准 | 第45-46页 |
5.4 加大融资租赁的业务创新 | 第46-47页 |
5.4.1 租赁债权结合权益投资 | 第46页 |
5.4.2 委托租赁基金 | 第46-47页 |
5.4.3 结构化共享式租赁 | 第47页 |
5.4.4 租赁信托计划 | 第47页 |
5.5 探索资产证券化策略 | 第47-4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