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3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0页
        1.1.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布第12-14页
        1.1.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第14-15页
        1.1.3 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研究第15-17页
        1.1.4 土壤团聚体中钙键和铁铝键有机碳的研究第17-19页
        1.1.5 土壤及其团聚体中有机碳的~(13)C自然丰度值第19-2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2.1 研究区概况及供试土壤第23-24页
        2.1.1 研究区概况第23页
        2.1.2 供试土壤第23-24页
    2.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离提取第24页
    2.3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POC和MOC的提取与测定第24-26页
        2.3.1 土壤中POC和MOC的分离提取第24-25页
        2.3.2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中POC和MOC的分离提取第25页
        2.3.3 有机碳含量及~(13)C自然丰度值的测定第25-26页
    2.4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的提取与测定第26-27页
    2.5 土壤及各级水稳性团聚体中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Ca~(2+)的测定第27页
    2.6 土壤及各级水稳性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的测定第27页
    2.7 数据处理第27-28页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8-60页
    3.1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第28-31页
        3.1.1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第28-29页
        3.1.2 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第29页
        3.1.3 讨论第29-30页
        3.1.4 小结第30-31页
    3.2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第31-35页
        3.2.1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第31-32页
        3.2.2 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13)C自然丰度值第32页
        3.2.3 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第32-33页
        3.2.4 讨论第33-35页
        3.2.5 小结第35页
    3.3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中POC和MOC的分布第35-42页
        3.3.1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的分布第35-37页
        3.3.2 水稳性团聚体中MOC的分布第37-39页
        3.3.3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POC、MOC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第39-40页
        3.3.4 讨论第40-41页
        3.3.5 小结第41-42页
    3.4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的分布第42-46页
        3.4.1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的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第42-43页
        3.4.2 水稳性团聚体中Fe(Al)-SOC的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第43-44页
        3.4.3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Fe(Al)-S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第44-45页
        3.4.4 讨论第45-46页
        3.4.5 小结第46页
    3.5 黑土区水稻土中化学键合态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第46-60页
        3.5.1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阳离子交换量第46-48页
        3.5.2.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交换性钙第48-49页
        3.5.3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第49-55页
        3.5.4 黑土区水稻土中有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5-57页
        3.5.5 讨论第57-59页
        3.5.6 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盘菌病毒多样性及两个新型RNA病毒分子特性分析
下一篇:秸秆还田对农田棕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