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视角的小学古诗诵读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小学古诗的审美特质与小学古诗诵读法的审美价值 | 第18-25页 |
1.1 小学古诗的审美特质 | 第18-21页 |
1.1.1 内容美 | 第18-19页 |
1.1.2 音乐美 | 第19-20页 |
1.1.3 意境美 | 第20-21页 |
1.1.4 哲理美 | 第21页 |
1.2 小学古诗诵读法审美价值 | 第21-25页 |
1.2.1 诵古诗韵律节奏,审音乐之美 | 第22页 |
1.2.2 诵古诗美妙语言,审意境之美 | 第22-23页 |
1.2.3 诵古诗感情志向,审情趣之美 | 第23-25页 |
2.小学古诗诵读法审美体现及分析 | 第25-33页 |
2.1 名师课堂,诵读中的审美评鉴 | 第25-27页 |
2.2 名师课堂,诵读中的审美缺失 | 第27-29页 |
2.3 名师课堂,诵读中的审美突破 | 第29-33页 |
3.小学古诗“诵读法”的审美表现 | 第33-45页 |
3.1 注重情感的审美倾向 | 第33-35页 |
3.1.1 欢快向上 | 第34页 |
3.1.2 热爱自然 | 第34-35页 |
3.1.3 品味人生 | 第35页 |
3.2 崇尚平和的审美途径 | 第35-38页 |
3.2.1 “我中有诗”——读进去 | 第35-36页 |
3.2.2 “诗中有我”——读出来 | 第36页 |
3.2.3 “诗我合一”——诵读《渔歌子》 | 第36-38页 |
3.3 倾于自然的审美理想 | 第38-42页 |
3.3.1 细致解读文本,回归文本自然 | 第39页 |
3.3.2 分析学生能力,尊重学生自然 | 第39-40页 |
3.3.3 做本色教师,成就自然课堂 | 第40-41页 |
3.3.4 师生、文本和谐共生,自然天成 | 第41-42页 |
3.4 重视雅趣的审美境界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