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重要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政策捕捉方法 | 第18页 |
1.5.2 过程研究 | 第18-19页 |
1.5.3 案例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44页 |
2.1 后发企业 | 第22-25页 |
2.1.1 后发企业的由来 | 第22-23页 |
2.1.2 后发企业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3 后发企业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2.2 市场导向 | 第25-37页 |
2.2.1 市场导向的研究背景 | 第25-28页 |
2.2.2 市场导向内涵及演进 | 第28-31页 |
2.2.3 市场导向与顾客导向 | 第31-33页 |
2.2.4 市场导向与组织学习 | 第33-34页 |
2.2.5 市场导向维度 | 第34-35页 |
2.2.6 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 | 第35-36页 |
2.2.7 市场导向与创新 | 第36-37页 |
2.3 企业能力理论 | 第37-42页 |
2.3.1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能力理论 | 第38-40页 |
2.3.2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能力理论 | 第40页 |
2.3.3 动态能力观的企业能力理论 | 第40-42页 |
2.4 研究启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后发企业市场导向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44-55页 |
3.1 后发企业“双向资源依赖”格局构建 | 第44-48页 |
3.2 理论模型构建 | 第48-54页 |
3.2.1 后发企业市场导向整体模型设计 | 第48-50页 |
3.2.2 后发企业市场导向的两种行为倾向理论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3.2.3 后发企业市场导向过程演进理论模型 | 第51-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双向资源依赖”下后发企业市场导向的行为倾向研究 | 第55-91页 |
4.1 后发企业的两种市场导向选择倾向 | 第56-57页 |
4.2 研究模型 | 第57页 |
4.3 研究假设 | 第57-65页 |
4.3.1 顾客压力与后发企业市场导向行为倾向 | 第57-61页 |
4.3.2 后发企业自身能力与市场导向的行为倾向 | 第61-65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65-77页 |
4.4.1 政策捕捉方法 | 第65-67页 |
4.4.2 政策捕捉过程 | 第67-68页 |
4.4.3 量表开发 | 第68-76页 |
4.4.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76-77页 |
4.5 变量测量 | 第77-80页 |
4.5.1 因变量 | 第77-79页 |
4.5.2 自变量 | 第79-80页 |
4.5.3 控制变量 | 第80页 |
4.6 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80-87页 |
4.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1页 |
4.6.2 研究结果 | 第81-86页 |
4.6.3 结果讨论 | 第86-87页 |
4.7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87-91页 |
4.7.1 理论意义 | 第87-89页 |
4.7.2 实践意义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基于过程视角的后发企业“价值-能力”双循环与顾客锁定研究 | 第91-107页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第91-95页 |
5.1.1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91-93页 |
5.1.2 背景介绍 | 第93-94页 |
5.1.3 数据来源与获取 | 第94-95页 |
5.1.4 数据编码 | 第95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95-100页 |
5.2.1 事件分类 | 第96-97页 |
5.2.2 事件分类的价值循环 | 第97-98页 |
5.2.3 事件数据阶段划分 | 第98-99页 |
5.2.4 事件分阶段的特征分布 | 第99-100页 |
5.3 过程分析 | 第100-105页 |
5.3.1 技术导向期 | 第100-101页 |
5.3.2 技术引进转换期 | 第101-103页 |
5.3.3 市场导向期 | 第103-105页 |
5.4 理论启示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后发企业市场导向实现能力赶超的过程研究 | 第107-130页 |
6.1 基于三星电子的企业发展历程分析 | 第108-118页 |
6.1.1 产业进入期 | 第108-113页 |
6.1.2 反应型市场导向驱动期 | 第113-115页 |
6.1.3 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双驱动期 | 第115-118页 |
6.2 基于华为的企业发展历程分析 | 第118-127页 |
6.2.1 产业进入期 | 第118-121页 |
6.2.2 反应型市场导向驱动期 | 第121-124页 |
6.2.3 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双驱动期 | 第124-127页 |
6.3 理论启示 | 第127-13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9页 |
7.1 对现有理论的贡献 | 第131-135页 |
7.1.1 对资源依赖理论的贡献 | 第131-132页 |
7.1.2 对吸收能力理论的贡献 | 第132-133页 |
7.1.3 对组织二元性理论的贡献 | 第133-134页 |
7.1.4 对市场导向理论的贡献 | 第134-135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5-137页 |
7.2.1 构建了“双向资源依赖”理论模型 | 第135页 |
7.2.2 打开了后发企业进入顾客锁定的黑箱 | 第135-136页 |
7.2.3 提出了后发企业实现能力赶超的过程 | 第136-137页 |
7.3 管理意义 | 第137页 |
7.4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57-158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 第158-159页 |
附录 | 第159-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