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24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1. 教师教育作为立教之本决定了国家教育的水准 | 第10页 |
| 2. 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 第10-11页 |
| 3. 胡塞尔现象学契合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的发展 | 第11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1. 现象学 | 第18-19页 |
| 2. 教师教育 | 第19-20页 |
| 3. 教师培训 | 第20页 |
| 4. 实践取向 | 第20-21页 |
| (五)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3. 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 一、 本真与还原——现象学视域下的教师教育 | 第24-30页 |
| (一) 走向“生活世界”——教育的再审视 | 第24-25页 |
| 1. 生活世界的定义 | 第24页 |
| 2. 走向人文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的生活世界 | 第24-25页 |
| (二) “悬置”——教师的本色与追求 | 第25-27页 |
| 1. 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 | 第25-26页 |
| 2. 教师的本色和追求 | 第26-27页 |
| (三) 本质直观——在实践中直面教师教育的本质 | 第27-30页 |
| 1. 追溯教师教育的本源 | 第27-28页 |
| 2. 面对教师教育事实本身 | 第28页 |
| 3. 在教育本质直观中考察教师教育问题 | 第28-30页 |
| 二、 变革与走向——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 第30-36页 |
| (一) 变革: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变革 | 第30-34页 |
| 1. 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 | 第30-31页 |
| 2. 英国的“校本培训”模式 | 第31-32页 |
| 3. 日本的“教职研究生院”与“授业研究”模式 | 第32-33页 |
| 4. 法国的“IUFM”模式 | 第33-34页 |
| 5. 澳大利亚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第34页 |
| (二) 走向:现象学视域下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 第34-36页 |
| 三、 反思与澄明—现象学视域下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影响因素与意义价值 | 第36-42页 |
| (一) 影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原因 | 第36-38页 |
| 1. 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前提 | 第36-37页 |
| 2. 教师的实践性格是教师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现实基础 | 第37-38页 |
| 3. 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高低 | 第38页 |
| (二) 实践导向:现象学视域下教师教育的价值 | 第38-42页 |
| 1.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的必然 | 第38-39页 |
| 2.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的意义 | 第39-42页 |
| 四、 方略与探索——现象学视域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 | 第42-58页 |
| (一)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 (二) 我国现行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 1. 重学科知识,轻实践性知识 | 第43-44页 |
| 2. 重专家传授,轻亲身体验 | 第44-45页 |
| 3. 重课堂传授,轻实践性反思 | 第45-46页 |
| (三)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与模式构想 | 第46-58页 |
| 1.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 | 第46-50页 |
| 2.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模式构想 | 第50-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一) 中文文献 | 第60-64页 |
| 1. 著作类 | 第60-62页 |
| 2. 期刊论文类 | 第62-63页 |
| 3. 学位论文类 | 第63-64页 |
| (二) 英文文献 | 第64-66页 |
| 1. 著作类 | 第64-65页 |
| 2. 论文类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