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侠五义》看中古时代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民间侠义的概念谱系 | 第11-15页 |
(一) 侠的概念谱系 | 第12页 |
(二)侠义的概念谱系 | 第12-14页 |
(三) 民间侠义的概念谱系 | 第14-15页 |
二、民间侠义乌托邦的概念谱系 | 第15-19页 |
(一) 语义言说层 | 第15-16页 |
(二) 价值理想层 | 第16-17页 |
(三) 文本实践层 | 第17-1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四、选题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一) 理论意义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二) 实践意义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民间侠义乌托邦的生成机制 | 第28-51页 |
第一节 民间侠义乌托邦生成的政治因素 | 第30-36页 |
一、民间侠义乌托邦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30-31页 |
二、民间侠义的政治演变 | 第31-33页 |
三、北宋时期民间侠义存在的政治因素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民间侠义乌托邦生成的文化因素 | 第36-45页 |
一、儒道墨与民间侠义 | 第37-43页 |
二、儒道墨的社会理想与民间侠义乌托邦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民间侠义乌托邦生成的现实因素 | 第45-48页 |
一、民众需求 | 第45-46页 |
二、崇侠尚义的民风 | 第46-48页 |
第四节 民间侠义乌托邦生成的经济因素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模式 | 第51-66页 |
第一节 庙堂官化的乌托邦模式 | 第52-56页 |
一、侠客的官化理想 | 第52-53页 |
二、庙堂官化乌托邦模式的概念谱系 | 第53-54页 |
三、庙堂官化乌托邦模式的社会实践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江湖帮派的乌托邦模式 | 第56-59页 |
一、游侠——北侠欧阳春治下的乌托邦模式 | 第57-58页 |
二、民间侠义建构下的卧虎沟、陈起望与陷空岛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功勋世胄的乌托邦模式 | 第59-62页 |
一、契约与契约精神 | 第60-61页 |
二、江湖道义 | 第61-62页 |
第四节 民间自治的乌托邦模式 | 第62-66页 |
第三章 民间侠义乌托邦的运行机制 | 第66-84页 |
第一节 侠官携手的合作模式 | 第67-73页 |
一、清官——侠士合作的契机 | 第67-68页 |
二、江湖方式与法治方式相结合 | 第68-70页 |
三、道德与法制的模糊性与相对性 | 第70-73页 |
第二节 知遇、感激的报恩的模式 | 第73-76页 |
一、知遇之恩的恩报模式 | 第73-75页 |
二、施救之恩的恩报模式 | 第75-76页 |
第三节 道德怜悯的人情模式 | 第76-84页 |
一、恻隐之心 | 第77-79页 |
二、同情与怜悯之心 | 第79-80页 |
三、仗义与忠义的行为 | 第80-84页 |
结语 | 第84-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