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1.2 探究方法与现状 | 第9-11页 |
| 1.2.1 探究方法 | 第9页 |
| 1.2.2 探究现状 | 第9-11页 |
| 2 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变化 | 第11-18页 |
| 2.1 古代山水画笔墨特征 | 第11-13页 |
| 2.2 近现代山水画笔墨特征 | 第13-14页 |
| 2.3 巴蜀山水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 第14-15页 |
| 2.3.1 巴蜀山水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 | 第14-15页 |
| 2.3.2 巴蜀山水在中国山水画笔墨发展中的地位 | 第15页 |
| 2.4 写生在笔墨语言创造中的重要性 | 第15-18页 |
| 3 名家巴蜀山水画写生作品解读及思考 | 第18-28页 |
| 3.1 “金刚坡下”——傅抱石散锋笔法的诞生 | 第18-19页 |
| 3.2 “峡江观水”——陆俨少晚期独特风格的形成 | 第19-21页 |
| 3.3 “青城坐雨”——黄宾虹夜观巴山的积墨开创 | 第21-23页 |
| 3.4 “深入巴蜀”——李琼久、李文信独特皴法及独特构图形式的产生 | 第23-25页 |
| 3.5 “性灵、学问”——陈子庄“简拙之风”的根源 | 第25-28页 |
| 4 我的巴蜀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探究 | 第28-39页 |
| 4.1 峨眉山写生 | 第28-31页 |
| 4.2 青城山写生 | 第31-35页 |
| 4.3 桃坪羌寨写生 | 第35-37页 |
| 4.4 创作探究 | 第37-39页 |
| 5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在校期间的论文发表及作品参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