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于随机几何的移动性管理策略与分析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 第17-24页 |
2.2.1 针对用户运动的LTE/LTE-A演进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 第17-23页 |
2.2.2 针对用户及网络双移动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 第23-24页 |
2.3 随机几何理论在移动性管理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2.3.1 随机几何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3.2 基于随机几何理论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D2D辅助的切换增强策略与分析 | 第28-43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8-30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3.2.1 基于随机几何的系统建模 | 第30页 |
3.2.2 切换触发边界 | 第30-31页 |
3.2.3 切换失败边界 | 第31-32页 |
3.3 D2D辅助切换增强分析框架 | 第32-34页 |
3.3.1 性能评估模型 | 第32-33页 |
3.3.2 切换增强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3.4 D2D辅助切换增强理论分析 | 第34-38页 |
3.4.1 MPM乒乓概率增强 | 第34-36页 |
3.4.2 P2M切换失败概率增强 | 第36-38页 |
3.5 D2D辅助切换增强具体实现 | 第38-40页 |
3.5.1 中继用户选择策略 | 第38页 |
3.5.2 UE-to-Network Relay触发事件 | 第38-40页 |
3.5.3 D2D辅助切换增强信令流程 | 第40页 |
3.6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随机几何的动态D2D模式切换研究 | 第43-58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3-45页 |
4.2 基于随机几何的系统建模 | 第45-48页 |
4.2.1 网络模型 | 第45-46页 |
4.2.2 信道建模 | 第46页 |
4.2.3 移动模型 | 第46-47页 |
4.2.4 模式切换标准 | 第47-48页 |
4.3 动态D2D模式切换分析框架 | 第48-50页 |
4.3.1 D2D通信范围分析 | 第48页 |
4.3.2 动态D2D模式切换分析框架 | 第48-50页 |
4.4 基于随机几何的模式切换理论分析 | 第50-55页 |
4.4.1 D2D模式切换概率 | 第50-54页 |
4.4.2 D2D模式停留时间 | 第54-55页 |
4.5 系统级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5.1 仿真环境 | 第55-56页 |
4.5.2 仿真结果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随机几何的移动中继网络覆盖分析 | 第58-7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58-60页 |
5.2 基于随机几何的系统建模 | 第60-62页 |
5.2.1 网络模型 | 第60页 |
5.2.2 信道建模 | 第60-61页 |
5.2.3 用户接入与切换建模 | 第61页 |
5.2.4 移动模型 | 第61-62页 |
5.3 移动中继网络分析框架 | 第62-64页 |
5.3.1 移动中继覆盖边界分析 | 第62-63页 |
5.3.2 移动中继网络分析框架 | 第63-64页 |
5.4 基于随机几何的移动中继网络覆盖率分析 | 第64-69页 |
5.4.1 SINR建模 | 第64-65页 |
5.4.2 移动中继覆盖率上下界分析 | 第65-68页 |
5.4.3 宏小区覆盖率上下界分析 | 第68-69页 |
5.5 系统级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5.1 仿真环境 | 第69页 |
5.5.2 仿真结果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