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机软件设计与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血液透析机发展历程概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机型简介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 | 第16-24页 |
2.1 血液透析机整机架构介绍 | 第16-20页 |
2.2 软件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2.2.1 控制程序需求 | 第20页 |
2.2.2 应用软件需求 | 第20-21页 |
2.3 软件架构设计 | 第21-23页 |
2.3.1 层次框架设计 | 第21-22页 |
2.3.2 开发平台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控制程序实现及控制算法设计 | 第24-38页 |
3.1 控制程序设计 | 第24-26页 |
3.2 温度控制算法设计 | 第26-34页 |
3.2.1 温度控制模块简介 | 第26-27页 |
3.2.2 温度控制系统模型 | 第27-29页 |
3.2.3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第29-33页 |
3.2.4 仿人智能PID控制效果实验验证 | 第33-34页 |
3.3 其它受控参数实验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电导率控制 | 第34-35页 |
3.3.2 水路压力监测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应用软件流程及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第38-60页 |
4.1 流程设计 | 第38-40页 |
4.1.1 透析总流程 | 第38-39页 |
4.1.2 自检总流程 | 第39-40页 |
4.2 流程实现 | 第40-43页 |
4.2.1 多线程技术 | 第41页 |
4.2.2 线程的同步与协调 | 第41-43页 |
4.3 功能设计 | 第43-47页 |
4.3.1 透析程序功能模块 | 第43-46页 |
4.3.2 维修程序功能模块 | 第46-47页 |
4.4 数据处理功能实现 | 第47-56页 |
4.4.1 CAN数据传输 | 第47-49页 |
4.4.2 网络数据传输 | 第49-52页 |
4.4.3 数据显示 | 第52-54页 |
4.4.4 数据校正 | 第54-55页 |
4.4.5 数据文本输出 | 第55-56页 |
4.5 与Windows操作系统适配功能实现 | 第56-59页 |
4.5.1 利用API获得系统信息 | 第56-57页 |
4.5.2 程序初始化与开机自启 | 第57页 |
4.5.3 截获与发送Windows消息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透析数据库设计 | 第60-65页 |
5.1 需求性分析 | 第60页 |
5.2 数据库设计 | 第60-61页 |
5.2.1 透析信息数据库 | 第60-61页 |
5.2.2 机器工作信息数据库 | 第61页 |
5.3 在C++ builder中建立数据库连接 | 第61-62页 |
5.4 软件应用实例 | 第62-64页 |
5.4.1 记录与査询透析信息 | 第62-63页 |
5.4.2 记录与查询机器工作信息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软件安全性分析及测试 | 第65-75页 |
6.1 设计阶段软件安全 | 第65-66页 |
6.2 编码阶段软件安全 | 第66-67页 |
6.2.1 基本编码规范 | 第66页 |
6.2.2 静态代码分析 | 第66-67页 |
6.3 软件测试 | 第67-74页 |
6.3.1 类测试 | 第68-70页 |
6.3.2 功能测试 | 第70-72页 |
6.3.3 GUI动态自动化测试 | 第72-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总结 | 第75页 |
7.2 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CAN通信消息协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