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角色分析 | 第14-25页 |
第一节 信用评级的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一、何谓信用评级 | 第14-15页 |
二、信用评级的重要性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与演变 | 第17-20页 |
一、信用评级的起源 | 第17-18页 |
二、NRSRO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三、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反思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注册制改革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四节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 第21-25页 |
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新闻出版人地位的反思 | 第22页 |
二、信用评级机构的中立机构性质分析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信用评级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因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垄断地位限制了声誉机制作用 | 第25-26页 |
一、NRSRO制度加速了垄断地位的形成 | 第25-26页 |
二、声誉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第二节 发行方付费模式和利益冲突导致评级等级虚高 | 第26-28页 |
一、发行方付费模式存在弊端 | 第26-27页 |
二、信用评级机构存在利益冲突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政府监管及行政制衡失灵导致信用评级机构责任空白 | 第28-31页 |
一、政府监管部门的过度放权 | 第29页 |
二、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上的失灵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违约责任 | 第31-36页 |
第一节 信用评级机构违约认定 | 第31-34页 |
一、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违约行为 | 第31-32页 |
二、请求权主体的确定 | 第32-33页 |
三、被评级对象有损害后果 | 第33页 |
四、评级机构的违约行为与被评级对象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免责条款效力问题 | 第34-36页 |
一、免责条款是否有效决定于是否违反了公平原则 | 第34页 |
二、信用评级机构设定的免责条款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信用评级机构对第三人的责任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对第三人损害责任的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对第三人故意损害行为认定 | 第38-40页 |
一、信赖义务 | 第38-39页 |
二、故意损害的构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对第三人的过失损害行为认定 | 第40-43页 |
一、客观过失论 | 第40-41页 |
二、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行为过失的认定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信用评级机构民事责任的制度构建 | 第43-52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现状及弊端 | 第43-46页 |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 第43-44页 |
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46-48页 |
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不完善 | 第46-47页 |
二、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可取之处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专家责任在信用评级机构民事责任中的适用 | 第48-52页 |
一、专家责任适用的扩张 | 第48-49页 |
二、专家责任在信用评级机构纠纷中的适用 | 第49-50页 |
三、对信用评级机构承担专家责任范围进行限制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