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8页 |
(一) 案例介绍及法院判决 | 第11-14页 |
1. 福建泉州赵江游等绑架案 | 第11-12页 |
2. 湖南张东安等绑架案 | 第12-13页 |
3. 东莞唐先柱等绑架案 | 第13-14页 |
(二) 三案引发的争议 | 第14-18页 |
1. 索债的“债”的定性 | 第14页 |
2. 索债的“债”的数额 | 第14-15页 |
3. 主观目的是索债还是勒索 | 第15页 |
4. 扣押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不法行为如何定性 | 第15-16页 |
5. 绑架罪是否以第三人受到勒索为构成要件 | 第16-18页 |
二、绑架罪认定中的“债务” | 第18-27页 |
(一) 债的认定 | 第18-20页 |
1. 债的发生及履行时间 | 第18页 |
2. 债认定的依据 | 第18-19页 |
3. 债产生的原因 | 第19-20页 |
(二) 三案中所涉“债”的认定 | 第20-27页 |
1. 非法债务 | 第20-21页 |
2. 超过实际数额的债务 | 第21-24页 |
3. 设计圈套所产生的“债务” | 第24-27页 |
三、主观目的对索债行为的定性的影响 | 第27-32页 |
(一) 勒索目的与索债目的辨析 | 第27-28页 |
(二) 索债目的与非法拘禁罪的认定 | 第28-30页 |
(三) 勒索目的与绑架罪的认定 | 第30-32页 |
四、绑架行为中所涉第三人的相关问题 | 第32-36页 |
(一) 绑架罪是否以第三人受到勒索为构成要件 | 第32-34页 |
(二) 扣押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性质 | 第34-36页 |
五、对与债务相关的绑案件处理的思考与建议 | 第36-40页 |
(一) 进一步明确债务的类型与数额 | 第36-37页 |
(二) 明确索要因诱骗产生的“债务”的行为成立绑架罪 | 第37-38页 |
(三) 应更多关注第三人在此类案件中的法律地位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