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概述 | 第13-23页 |
2.1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2.1.1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特性 | 第14-16页 |
2.1.3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价值 | 第16-18页 |
2.1.4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与陈述权的比较 | 第18-19页 |
2.1.5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与听证制度和听证权的比较 | 第19-20页 |
2.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正当程序原则 | 第21-22页 |
2.2.2 行政参与原则 | 第22-23页 |
3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理论体系构建 | 第23-29页 |
3.1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定位 | 第23-24页 |
3.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理论的的体系化 | 第24-27页 |
3.2.1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主体 | 第24-25页 |
3.2.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 第25-26页 |
3.2.3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行使的时间条件 | 第26页 |
3.2.4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方式和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3.3 申辩禁止不利变更的原则化 | 第27-29页 |
4 比较法上的行政相对人申辩制度 | 第29-36页 |
4.1 西方模式 | 第29-32页 |
4.1.1 美国模式下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与非正式听证 | 第29-30页 |
4.1.2 英国模式下的自然公正原则与非正式程序 | 第30页 |
4.1.3 法国模式下的防卫权原则与对质程序 | 第30-31页 |
4.1.4 德国模式下的非形式化行政程序 | 第31-32页 |
4.2 东方模式 | 第32-35页 |
4.2.1 日本模式下的辨明程序 | 第32页 |
4.2.2 我国台湾地区模式下的陈述意见程序 | 第32-33页 |
4.2.3 我国模式下的申辩制度 | 第33-35页 |
4.3 小结 | 第35-36页 |
5 行政相对人申辩制度的不足与缺陷 | 第36-41页 |
5.1 立法规定不合理 | 第36-37页 |
5.2 义务设置不明确 | 第37-39页 |
5.3 监督制度不到位 | 第39页 |
5.4 法律后果和救济制度缺失 | 第39-41页 |
6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制度规范构想 | 第41-48页 |
6.1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制度的法定化 | 第41-45页 |
6.1.1 行政程序法的制定 | 第41-42页 |
6.1.2 行政主体的义务设定 | 第42-43页 |
6.1.3 申辩材料的法律效力 | 第43-44页 |
6.1.4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在简易程序中的适用 | 第44-45页 |
6.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制度的救济化 | 第45-47页 |
6.2.1 侵害行政相对人申辩权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 第45-46页 |
6.2.2 行政相对人申辩权的救济途径 | 第46-47页 |
6.3 行政相对人申辩制度的普遍化 | 第47-48页 |
7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