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生态经济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生态经济 | 第19-21页 |
2.1.1 生态经济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2 生态经济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生态经济的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2.1 循环经济 | 第21页 |
2.2.2 绿色经济 | 第21-22页 |
2.2.3 低碳经济 | 第22-23页 |
2.2.4 概念之间联系 | 第23-24页 |
2.3 生态经济法治化的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2.3.1 法治 | 第24-25页 |
2.3.2 生态经济法治化 | 第25-27页 |
第3章 武汉市生态经济法治化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3.1 武汉市生态经济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3.1.1 立法方面 | 第27-30页 |
3.1.2 执法方面 | 第30-31页 |
3.1.3 司法方面 | 第31-32页 |
3.1.4 守法方面 | 第32页 |
3.2 武汉市生态经济法治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3.2.1 发展理念上片面追求GDP | 第32-33页 |
3.2.2 政府、企业和公众生态意识不强 | 第33-35页 |
第4章 国内外生态经济法治化的经验借鉴 | 第35-43页 |
4.1 国内有关地区生态经济法治化的经验做法 | 第35-38页 |
4.1.1 深圳市——制定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门法规 | 第35-36页 |
4.1.2 杭州市——生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 第36-38页 |
4.2 国外相关地区的经验做法 | 第38-41页 |
4.2.1 德国鲁尔区——经过多年努力形成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 第38-39页 |
4.2.2 日本北九州——加强城市规划立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第39-40页 |
4.2.3 美国芝加哥——突出湖泊治理保护及规范芝加哥河两岸规划与开发 | 第40-41页 |
4.3 启示 | 第41-43页 |
4.3.1 生态经济法治化要以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 | 第41页 |
4.3.2 生态经济法治化要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为抓手 | 第41-42页 |
4.3.3 生态经济法治化要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作保障 | 第42-43页 |
第5章 完善武汉市生态经济法治化的建议 | 第43-51页 |
5.1 立法方面建议 | 第43-45页 |
5.1.1 制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条例》 | 第43页 |
5.1.2 完善《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 | 第43-44页 |
5.1.3 完善促进生态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 | 第44页 |
5.1.4 完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条例 | 第44-45页 |
5.1.5 制定《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办法》 | 第45页 |
5.2 行政执法方面建议 | 第45-47页 |
5.2.1 完善行政执法机构 | 第45-46页 |
5.2.2 加大执法与惩处力度 | 第46-47页 |
5.2.3 建立干部考核机制和依法决策机制 | 第47页 |
5.3 司法方面建议 | 第47-49页 |
5.3.1 加强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工作 | 第47-48页 |
5.3.2 完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 第48-49页 |
5.3.3 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判决的执行力度 | 第49页 |
5.3.4 加强司法机关相互协作的力度 | 第49页 |
5.4 法治教育方面建议 | 第49-51页 |
5.4.1 加强生态经济法治宣传 | 第49-50页 |
5.4.2 将生态法治知识纳入课程体系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