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植物病毒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1.1 植物病毒的研究历史及分类 | 第9-10页 |
1.1.2 植物病毒病害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3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 | 第11-12页 |
1.1.4 烟草花叶病毒的植物-病原分子互作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烟草花叶病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烟草花叶病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2 烟草花叶病的检测和防治 | 第14-16页 |
1.2.2.1 烟草花叶病的检测 | 第14-15页 |
1.2.2.2 烟草花叶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1.3 组学技术在植物病毒病害检测与防治中的研究应用 | 第16-19页 |
1.3.1 高通量测序在植物病毒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毒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3 转录组在植物病毒病害防治中应用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3.1.2 酶和试剂 | 第20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3.2.1 植物总RNA提取及质量鉴定 | 第20-21页 |
3.2.1.1 试剂与器材 | 第20-21页 |
3.2.1.2 实验步骤 | 第21页 |
3.2.1.3 RNA质量检测和浓度测定 | 第21页 |
3.2.2 cDNA第一条链的获取 | 第21-22页 |
3.2.3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烟株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22-24页 |
3.2.3.1 实验材料处理和样品 | 第22-23页 |
3.2.3.2 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23页 |
3.2.3.3 qPCR定量分析 | 第23-24页 |
3.2.4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烟株的蛋白质组分析 | 第24-25页 |
3.2.4.1 实验材料处理及取样 | 第24-25页 |
3.2.4.2 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25页 |
3.2.4.3.qPCR验证分析 | 第25页 |
3.2.5 烟草花叶病发生中相关基因与蛋白质在烟草花叶病预警与防治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3.2.5.1 烟草花叶病发生中相关基因与蛋白质在烟草花叶病预警中的可用性分析 | 第25页 |
3.2.5.2 烟草花叶病发生中相关基因与蛋白质在烟草花叶病预警与防治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3.2.5.3 烟草花叶病发生中相关基因与蛋白质在抗病毒诱导剂筛选中的应用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72页 |
4.1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烟叶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26-56页 |
4.1.1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烟叶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26-38页 |
4.1.2 烟草花叶病前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定量验证 | 第38-48页 |
4.1.3 烟草与花叶病毒互作中RNA沉默与氧化还原平衡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56页 |
4.2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烟株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6-65页 |
4.3 烟草花叶病相关基因与蛋白在烟草花叶病预警与防治中的应用 | 第65-72页 |
4.3.1 烟草花叶病相关基因与蛋白质在花叶病预警中的可用性分析 | 第65-67页 |
4.3.2 烟草花叶病相关基因与蛋白质在烟草花叶病预警与防治中的应用 | 第67-70页 |
4.3.3 抗性诱导剂对烟草花叶病相关基因与蛋白质的影响 | 第70-7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2-75页 |
5.1 讨论 | 第72-74页 |
5.2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Abstract | 第80-81页 |
附表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