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客车悬架系统建模及可靠性试验方法优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疲劳特性与可靠性试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汽车零部件疲劳特性 | 第14页 |
1.3.2 可靠性试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悬架系统建模及行驶稳定性研究 | 第18-48页 |
2.1 悬架运动特性仿真及优化 | 第18-26页 |
2.1.1 建模机理 | 第18-19页 |
2.1.2 运动学模型建立 | 第19-22页 |
2.1.3 运动学仿真 | 第22-24页 |
2.1.4 运动特性参数优化 | 第24-26页 |
2.2 悬架控制策略 | 第26-37页 |
2.2.1 悬架控制机理 | 第26-28页 |
2.2.2 悬架刚度特性 | 第28-29页 |
2.2.3 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 | 第29-33页 |
2.2.4 典型工况控制 | 第33-37页 |
2.2.4.1 单移线工况控制 | 第33-36页 |
2.2.4.2 阶跃工况控制 | 第36-37页 |
2.3 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 第37-47页 |
2.3.1 操纵稳定性 | 第37-40页 |
2.3.1.1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 | 第38-39页 |
2.3.1.2 稳态回转 | 第39-40页 |
2.3.2 行驶平顺性 | 第40-47页 |
2.3.2.1 脉冲激励 | 第40-43页 |
2.3.2.2 随机路面 | 第43-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后轴疲劳特性及模态响应分析 | 第48-70页 |
3.1 结构的疲劳损伤 | 第48-64页 |
3.1.1 结构疲劳特性 | 第48-50页 |
3.1.2 应变载荷采集 | 第50-52页 |
3.1.3 疲劳损伤计算 | 第52页 |
3.1.4 试验场数据处理 | 第52-58页 |
3.1.5 用户典型路面数据处理 | 第58-64页 |
3.2 模态响应试验 | 第64-68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64页 |
3.2.2 模态振动扫频 | 第64-67页 |
3.2.3 模态分析结果 | 第67-68页 |
3.3 结构改进 | 第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动力传动系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 第70-96页 |
4.1 结构的疲劳破坏 | 第70-76页 |
4.1.1 疲劳载荷谱 | 第70页 |
4.1.2 结构的疲劳寿命 | 第70-76页 |
4.2 传动系数学模型 | 第76-81页 |
4.2.1 数学模型建立 | 第76-78页 |
4.2.2 模型参数估计 | 第78-80页 |
4.2.3 回归方程检验 | 第80-81页 |
4.2.4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81页 |
4.3 用户典型路面及试验场试验 | 第81-95页 |
4.3.1 参数测量与传感器布置 | 第82-87页 |
4.3.2 试验数据采集设备 | 第87页 |
4.3.3 用户典型路面分类 | 第87-90页 |
4.3.4 山区公路试验 | 第90页 |
4.3.5 试验场道路分类 | 第90-92页 |
4.3.6 高速环路变速试验 | 第92-93页 |
4.3.7 坡路试验 | 第93-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方法优化 | 第96-110页 |
5.1 试验数据正确识别 | 第96页 |
5.2 时域信号预处理 | 第96-99页 |
5.2.1 数据的奇异点 | 第97页 |
5.2.2 趋势项消除方法 | 第97-99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99-107页 |
5.3.1 数据的压缩 | 第99-100页 |
5.3.2 等载荷数据优化 | 第100-107页 |
5.4 试验场可靠性试验方法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