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产业布局优化理论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和内涵 | 第19-20页 |
2.1.1 主体功能区 | 第19页 |
2.1.2 产业相关概念和内涵 | 第19-20页 |
2.2 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承载力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区划理论 | 第22页 |
2.3 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增长极理论 | 第23-24页 |
2.3.3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4页 |
2.3.4 集聚与集群理论 | 第24页 |
2.3.5 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理论 | 第24-25页 |
3 济南产业发展和布局现状分析 | 第25-40页 |
3.1 济南产业发展概况 | 第25-30页 |
3.1.1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 第25-26页 |
3.1.2 产业结构转型优化 | 第26-27页 |
3.1.3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 第27-28页 |
3.1.4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 第28-29页 |
3.1.5 现代农业稳定特色化发展 | 第29-30页 |
3.2 济南产业布局现状 | 第30-32页 |
3.2.1 宏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 第30页 |
3.2.2 工业集聚区成效凸显 | 第30-31页 |
3.2.3 服务业网络化格局日趋稳定 | 第31-32页 |
3.3 济南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32-40页 |
3.3.1 产业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 第32-34页 |
3.3.2 产业发展呈现虚高度化 | 第34-36页 |
3.3.3 产业同构化问题较为突出 | 第36-37页 |
3.3.4 产业集聚集群效应亟待提高 | 第37-39页 |
3.3.5 产业布局散乱 | 第39页 |
3.3.6 产城统筹发展亟待深化 | 第39-40页 |
4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济南产业布局优化战略 | 第40-55页 |
4.1 济南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 第40-45页 |
4.1.1 划分方法 | 第40-42页 |
4.1.1.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4.1.1.2 指数评价法 | 第41-42页 |
4.1.2 划分结果 | 第42-44页 |
4.1.3 不同主体功能区产业功能定位 | 第44-45页 |
4.2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产业布局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 第45-46页 |
4.2.1 统筹安排,全面布局 | 第45页 |
4.2.2 条块结合,协调布局 | 第45-46页 |
4.2.3 立足园区,集群布局 | 第46页 |
4.2.4 产城融合,有序布局 | 第46页 |
4.3 布局优化目标 | 第46-48页 |
4.3.1 产业布局趋于有序,形成最佳功能分区 | 第46-47页 |
4.3.2 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初步实现协调发展 | 第47页 |
4.3.3 工业区集中集聚发展,主导产业有序形成 | 第47页 |
4.3.4 主城区发展格局优化,现代服务业能力显著增强 | 第47页 |
4.3.5 布局配置效应显现,三生共赢和谐发展 | 第47-48页 |
4.4 产业布局优化的思路 | 第48-55页 |
4.4.1 总体思路 | 第48-50页 |
4.4.2 产业布局优化格局 | 第50-55页 |
4.4.2.1 主城产业核心区 | 第50-51页 |
4.4.2.2 外围产业拓展区 | 第51-54页 |
4.4.2.3 “三临”产业潜力区 | 第54-55页 |
5 济南市三大产业布局优化重点 | 第55-85页 |
5.1 第一产业布局优化 | 第55-62页 |
5.1.1 产业定位 | 第55-57页 |
5.1.2 总体布局 | 第57-58页 |
5.1.3 重点产业布局 | 第58-62页 |
5.2 第二产业布局优化 | 第62-73页 |
5.2.1 主导产业选择 | 第62-64页 |
5.2.2 主导产业总体布局 | 第64-65页 |
5.2.3 不同主导产业空间布局 | 第65-73页 |
5.3 服务业布局优化 | 第73-85页 |
5.3.1 服务业发展定位 | 第73-74页 |
5.3.2 服务业总体布局 | 第74-75页 |
5.3.3 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 第75-85页 |
6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产业布局优化保障措施 | 第85-89页 |
6.1 加大政策体系创新,加快产业优化调整步伐 | 第85-86页 |
6.1.1 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 | 第85页 |
6.1.2 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扶持政策 | 第85-86页 |
6.1.3 开发区特殊政策 | 第86页 |
6.2 增强服务理念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 第86-87页 |
6.2.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第86页 |
6.2.2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 第86页 |
6.2.3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 第86页 |
6.2.4 强化政策引导和落实 | 第86-87页 |
6.3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与活力 | 第87-88页 |
6.3.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第87页 |
6.3.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第87页 |
6.3.3 创新招商机制 | 第87页 |
6.3.4 依靠外向带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 第87-88页 |
6.3.5 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 | 第88页 |
6.3.6 充分利用各类土地政策 | 第88页 |
6.4 强化人才资源创新,为产业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 第88-89页 |
6.4.1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 第88页 |
6.4.2 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 第88页 |
6.4.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 第88-89页 |
7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