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5-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国防工业的涵义 | 第15页 |
2.1.2 产业内部关联的涵义及方式 | 第15-16页 |
2.2 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1 投入产出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产业关联的类型 | 第17-18页 |
2.3 灰色系统理论 | 第18-22页 |
2.3.1 灰色系统 | 第18-19页 |
2.3.2 灰色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原理 | 第19-20页 |
2.3.3 灰色系统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3.4 灰色关联分析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国防工业产业内部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 第22-32页 |
3.1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3.1.1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管理现状 | 第22-23页 |
3.1.2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行业现状 | 第23-24页 |
3.1.3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产权现状 | 第24-25页 |
3.1.4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人力资源现状 | 第25-26页 |
3.2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关联的特性 | 第26-28页 |
3.2.1 关联产业的战略性 | 第26页 |
3.2.2 关联的滞后性 | 第26-27页 |
3.2.3 关联产品的特殊性 | 第27页 |
3.2.4 关联效益的不可估量性 | 第27-28页 |
3.3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 | 第28-30页 |
3.3.1 经济效应 | 第28-29页 |
3.3.2 技术外溢效应 | 第29页 |
3.3.3 产业集群效应 | 第29-30页 |
3.3.4 人力产出效应 | 第30页 |
3.4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关联的途径 | 第30-32页 |
3.4.1 产品和劳务联系 | 第30页 |
3.4.2 生产技术联系 | 第30-31页 |
3.4.3 投资联系 | 第31页 |
3.4.4 劳动就业联系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国防工业产业内部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 第32-40页 |
4.1 数据选择与说明 | 第32-35页 |
4.1.1 国防工业的数据选择与提取 | 第32-34页 |
4.1.2 产业内部相关行业的选择与数据提取 | 第34-35页 |
4.2 灰色关联模型的选择与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4.2.1 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4.2.2 灰色模型的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4.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8-40页 |
第5章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协同发展的对策 | 第40-44页 |
5.1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40-41页 |
5.2 我国国防工业的产业内部协同发展对策 | 第41-44页 |
5.2.1 借鉴大国发展经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 | 第41页 |
5.2.2 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 第41-42页 |
5.2.3 增强国防科技产业与国防工业的关联程度,促进国防工业的技术效应 | 第42页 |
5.2.4 促进国防工业内部联系,加快产业协同发展 | 第42-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6.2 未来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展望 | 第45-47页 |
6.2.1 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 | 第45页 |
6.2.2 构建“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组织结构 | 第45-46页 |
6.2.3 形成以“军民融合”为最终目的的国防共同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