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 第10-19页 |
1.1.1 概述 | 第10页 |
1.1.2 分类和遗传变异 | 第10-11页 |
1.1.3 灰霉病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4 宿主范围 | 第12-13页 |
1.1.5 生命周期和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1.6 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灰霉菌基因功能分析 | 第14-16页 |
1.1.7 发病机制中的环境和信号途径研究 | 第16-19页 |
1.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9-22页 |
1.2.1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机理 | 第20页 |
1.2.2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的优缺点和应用 | 第20-21页 |
1.2.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自噬相关蛋白 9(Atg9)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2.1 材料 | 第25-29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3 试验试剂 | 第26-28页 |
2.1.4 实验用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 方法 | 第29-41页 |
2.2.1 核酸的提取方法 | 第29-30页 |
2.2.2 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 | 第30-33页 |
2.2.3 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33-35页 |
2.2.4 农杆菌介导的灰霉病菌转化方法 | 第35-36页 |
2.2.5 Southern blot 分析 | 第36-39页 |
2.2.6 T-DNA 拷贝数的鉴定 | 第39-40页 |
2.2.7 灰霉病菌生物与特性研究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3.1 突变体库构建 | 第41-44页 |
3.1.1 构建 T-DNA 插入突变体库 | 第41-42页 |
3.1.2 PCR 克隆鉴定 | 第42页 |
3.1.3 遗传稳定性鉴定 | 第42-43页 |
3.1.4 T-DAN 转化子的致病性验证 | 第43-44页 |
3.2 Southern Blot 对 T-DNA 随机插入突变体库进行评价 | 第44-45页 |
3.2.1 BcAtg9 为单拷贝 T-DNA 插入 | 第44-45页 |
3.2.2 T-DNA 插入位点为 Atg9 基因的启动子 | 第45页 |
3.3 Atg9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5-48页 |
3.3.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6页 |
3.3.2 敲除载体的验证 | 第46-48页 |
3.4 突变体的筛选 | 第48-49页 |
3.4.1 基因敲除示意图 | 第48页 |
3.4.2 △Atg9 突变体的获得 | 第48-49页 |
3.5 突变体生物学性状检测 | 第49-53页 |
3.5.1 Atg9 缺失并不影响菌丝生长 | 第49-50页 |
3.5.2 Atg9 缺失对灰霉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3 Atg9 缺失对灰霉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4 Atg9 缺失对灰霉病菌分生孢子形态的影响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