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微电网中电能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7-19页 |
2 传统UPQC微网结构及控制策略 | 第19-37页 |
2.1 传统UPQC微网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6页 |
2.1.1 UPQC拓扑结构 | 第19-20页 |
2.1.2 UPQC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1.3 UPQC功率流动 | 第22-26页 |
2.2 传统UPQC的低频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2.3 传统UPQC的电压控制策略 | 第28-33页 |
2.3.1 恒相电压补偿法 | 第29-30页 |
2.3.2 同相电压补偿法 | 第30-31页 |
2.3.3 最小能量补偿法 | 第31-33页 |
2.4 传统UPQC的信号检测方法 | 第33-35页 |
2.4.1 p-q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2.4.2 ip-iq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2.5 本章内容小结 | 第35-37页 |
3 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构建UPQC的拓扑结构分析 | 第37-41页 |
3.1 直流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基本结构 | 第37-38页 |
3.2 UPQC的基本结构 | 第38页 |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构建的UPQC结构 | 第38-40页 |
3.3.1 串并联变流器的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3.3.2 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本结构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构建UPQC的控制策略 | 第41-61页 |
4.1 电动汽车充电站控制方案 | 第42-49页 |
4.1.1 电动汽车充电站与电网信息交互方案 | 第44-45页 |
4.1.2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方案 | 第45-48页 |
4.1.3 电动汽车充电站实现EPS功能控制方案 | 第48-49页 |
4.2 直流稳压控制方案 | 第49-55页 |
4.3 两级双向DC/DC变流器控制方案 | 第55-56页 |
4.4 串并联变流器控制方案 | 第56-58页 |
4.4.1 串联变流器的控制方案 | 第56-57页 |
4.4.2 并联变流器的控制方案 | 第57-58页 |
4.5 本章内容小结 | 第58-61页 |
5 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构建UPQC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71页 |
5.1 仿真模型搭建 | 第61-63页 |
5.2 主电网发生三相平衡电压跌落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3-64页 |
5.3 主电网发生三相不平衡电压跌落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4-65页 |
5.4 非线性及不平衡负荷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5.5 直流侧电压和电流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6-67页 |
5.6 实现EPS功能时电动汽车放电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7-68页 |
5.7 案例介绍 | 第68-70页 |
5.8 本章内容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