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概述 | 第12-17页 |
1.1.1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优点 | 第13-14页 |
1.1.2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分类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国外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4 论文主要章节 | 第19-20页 |
2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第20-35页 |
2.1 干涉型传感器常见分类 | 第20-21页 |
2.1.1 迈克尔逊干涉仪 | 第20页 |
2.1.2 马赫-增德尔干涉仪 | 第20-21页 |
2.1.3 萨格纳克干涉仪 | 第21页 |
2.2 基于白光干涉传感器的调制原理 | 第21-29页 |
2.2.1 光的干涉原理 | 第21-22页 |
2.2.2 应变传感原理 | 第22-26页 |
2.2.3 白光迈克尔逊应变传感原理 | 第26-29页 |
2.2.4 偏振态的影响 | 第29页 |
2.3 基于白光干涉传感器的准分布式测量原理 | 第29-30页 |
2.4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第30-33页 |
2.4.1 迈克尔逊干涉传感实验系统搭建 | 第30-31页 |
2.4.2 迈克尔逊干涉传感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2.4.3 白光干涉的优点和不足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基于色散扫描的干涉型传感器设计与分析 | 第35-45页 |
3.1 色散扫描系统基础理论 | 第35-39页 |
3.1.1 色散基础理论 | 第35页 |
3.1.2 ADFT应用 | 第35-37页 |
3.1.3 ADFT频域和时域映射关系 | 第37-39页 |
3.2 基于色散扫描系统设计 | 第39-42页 |
3.2.1 色散扫描系统结构 | 第40-41页 |
3.2.2 色散扫描系统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3.3 基于色散扫描系统优点及应用 | 第42-44页 |
3.3.1 色散扫描系统优点 | 第42-43页 |
3.3.2 色散扫描系统应用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基于色散扫描的干涉型传感系统设计和实现 | 第45-63页 |
4.1 OptiSystem简介 | 第45-46页 |
4.1.1 功能介绍与应用 | 第45页 |
4.1.2 模块介绍与应用 | 第45-46页 |
4.2 基于OptiSystem的色散扫描系统模块设计 | 第46-48页 |
4.2.1 光源模块 | 第46-48页 |
4.2.2 接收模块 | 第48页 |
4.2.3 涉模块 | 第48页 |
4.3 色散扫描系统设计和测试 | 第48-58页 |
4.3.1 色散扫描系统结构1基于相干光源的设计和测试 | 第49-51页 |
4.3.2 色散扫描系统结构1基于非相干光源的设计和测试 | 第51-53页 |
4.3.3 色散扫描系统结构2基于相干光源的设计和测试 | 第53-56页 |
4.3.4 色散扫描系统结构2基于非相干光源的设计和测试 | 第56-58页 |
4.4 基于色散扫描系统和波分复用分布式传感器的设计和测试 | 第58-60页 |
4.5 色散扫描系统测试误差分析 | 第60-61页 |
4.5.1 噪声影响 | 第60-61页 |
4.5.2 偏振影响 | 第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总结和展望 | 第63-66页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63-64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