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恶意代码检测面临的挑战 | 第16-17页 |
1.1.2 行为分析的优势和局限 | 第17-18页 |
1.2 相关研究 | 第18-25页 |
1.2.1 行为描述方法 | 第19-20页 |
1.2.2 行为采集方法 | 第20-21页 |
1.2.3 行为特征提取方法 | 第21-23页 |
1.2.4 恶意性判定方法 | 第23-24页 |
1.2.5 软件模型检测技术 | 第24-2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7-30页 |
第二章 行为特征描述与自动化提取技术研究 | 第30-50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0-34页 |
2.1.1 行为特征构建的基本要求 | 第30-31页 |
2.1.2 行为特征的构建流程 | 第31-32页 |
2.1.3 行为特征的描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2.2 基于API增强依赖图的行为模型 | 第34-41页 |
2.2.1 符号定义 | 第34-36页 |
2.2.2 动态污点分析 | 第36-40页 |
2.2.3 构建AEDG | 第40-41页 |
2.3 行为特征挖掘算法 | 第41-45页 |
2.3.1 最小对比子图算法分析 | 第41-43页 |
2.3.2 AEDG的最大公共边集挖掘算法 | 第43-45页 |
2.4 实验与分析 | 第45-47页 |
2.4.1 实验环境 | 第45-46页 |
2.4.2 实验与分析 | 第46-47页 |
2.5 小结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基于最佳权重导向的路径搜索方法研究 | 第50-64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0-52页 |
3.1.1 经典搜索策略 | 第50-51页 |
3.1.2 智能搜索策略 | 第51-52页 |
3.2 问题提出 | 第52-54页 |
3.3 最佳权重为导向的路径搜索技术 | 第54-59页 |
3.3.1 目标域标识 | 第55-56页 |
3.3.2 CFG修正 | 第56-57页 |
3.3.3 最佳权重为导向的逼近算法 | 第57-59页 |
3.4 实验与分析 | 第59-61页 |
3.4.1 实验环境 | 第59页 |
3.4.2 实验与分析 | 第59-61页 |
3.5 小结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大规模CTL模型检测算法的研究 | 第64-84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4-68页 |
4.1.1 模型检测概述 | 第64-65页 |
4.1.2 Kripke结构 | 第65-66页 |
4.1.3 线性时态逻辑和计算树逻辑 | 第66-68页 |
4.2 问题提出 | 第68-75页 |
4.2.1 标记算法 | 第69-73页 |
4.2.2 存在的问题 | 第73-75页 |
4.3 LSLA检测算法 | 第75-79页 |
4.3.1 公共子公式识别 | 第76-78页 |
4.3.2 LSLA检测算法 | 第78-79页 |
4.4 实验与分析 | 第79-82页 |
4.4.1 实验环境 | 第79-80页 |
4.4.2 实验与分析 | 第80-82页 |
4.5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针对恶意代码的API函数识别研究 | 第84-10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4-87页 |
5.1.1 硬编码API混淆 | 第84-85页 |
5.1.2 阶梯式API混淆 | 第85页 |
5.1.3 函数分割API混淆 | 第85-86页 |
5.1.4 拷贝替换混淆 | 第86-87页 |
5.2 加密API动态调用 | 第87-90页 |
5.2.1 加密API动态调用原理 | 第87-89页 |
5.2.2 解决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 第89-90页 |
5.3 动静结合的API反混淆方法 | 第90-96页 |
5.3.1 反混淆方法概述 | 第90-91页 |
5.3.2 解密函数判定 | 第91-93页 |
5.3.3 模板信息提取 | 第93-95页 |
5.3.4 代码动态仿真 | 第95-96页 |
5.4 实验与分析 | 第96-99页 |
5.4.1 实验环境 | 第96-97页 |
5.4.2 实验与分析 | 第97-99页 |
5.5 小结 | 第99-102页 |
第六章 基于模型检测的恶意行为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02-116页 |
6.1 MBDS体系结构 | 第102-103页 |
6.2 行为规范描述 | 第103-107页 |
6.2.1 谓词时态逻辑 | 第103-105页 |
6.2.2 PTL公式生成 | 第105-107页 |
6.3 程序行为建模 | 第107-110页 |
6.3.1 API调用轨迹的提取 | 第107-108页 |
6.3.2 程序行为模型的构造 | 第108-110页 |
6.4 实验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6.4.1 实验环境 | 第110-111页 |
6.4.2 实验与分析 | 第111-113页 |
6.5 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6-117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