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微观结构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1-15页 |
1.2.1 微观结构试验方法 | 第11页 |
1.2.2 SEM制样方法 | 第11-12页 |
1.2.3 定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2.4 定量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2.5 微观技术工程应用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1.3 微观结构研究的现状 | 第15-16页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微观结构研究的试验方法 | 第18-30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1 原状土 | 第18-19页 |
2.2.2 水 | 第19页 |
2.3 试验参数 | 第19页 |
2.4 试验仪器 | 第19-21页 |
2.4.1 场发射扫描电镜 | 第20页 |
2.4.2 电镜的成像原理 | 第20-21页 |
2.5 试验方案 | 第21-22页 |
2.6 样品制备 | 第22-24页 |
2.6.1 试验土样制备 | 第22-23页 |
2.6.2 SEM样品制备 | 第23-24页 |
2.7 图像采集 | 第24-28页 |
2.7.1 放大倍数 | 第24-27页 |
2.7.2 照片数量 | 第27-28页 |
2.8 图像处理 | 第28-2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软黏土微观结构定性研究 | 第30-3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软黏土颗粒形貌 | 第30-31页 |
3.3 软黏土颗粒排列组合形式 | 第31页 |
3.4 软黏土孔隙特征 | 第31-32页 |
3.5 软黏土颗粒间的接触关系 | 第32-33页 |
3.6 浙大紫金港原状黏土微观结构 | 第33页 |
3.7 浙大紫金港烘干黏土微观结构 | 第33-3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软黏土微观结构定量研究 | 第36-48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定量参数概念 | 第36-37页 |
4.3 图像处理方法 | 第37-42页 |
4.3.1 接触面积测定的图像处理方法 | 第37-41页 |
4.3.2 其他定量参数的图像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4.1 接触面积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4.4.2 考虑结合水膜的接触面积 | 第43-44页 |
4.4.3 其他定量参数测定结果 | 第44页 |
4.4.4 孔隙面积比与表观孔隙率的讨论 | 第44-45页 |
4.5 试验的误差分析 | 第45-47页 |
4.5.1 黏土三维模型 | 第45-46页 |
4.5.2 重塑土样影响 | 第46-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软黏土微观结构研究的工程应用 | 第48-60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试验孔隙率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 第48-50页 |
5.3 试验孔隙率和考虑结合水膜的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 第50-52页 |
5.4 扩展的有效应力原理 | 第52-53页 |
5.5 SEM微观技术在水土压力统一算法中的应用 | 第53-59页 |
5.5.1 理论分析 | 第53-54页 |
5.5.2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5.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5.5.4 统一算法的微观解释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主要成果 | 第60-62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