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大豆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GmAOC)家族克隆、进化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51页
    第一章 大豆抗虫研究进展第13-45页
        1 大豆虫害种类及危害第13-15页
        2 植物抗虫性研究进展第15-19页
            2.1 植物抗虫性及其分类第16-17页
            2.2 植物抗虫性的生理基础第17-19页
                2.2.1 植物外观形态结构第17页
                2.2.2 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第17-19页
            2.3 植物抗虫性的进化第19页
        3 大豆抗虫性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3.1 大豆抗虫性遗传类型第19-20页
            3.2 大豆抗虫性资源鉴定第20-21页
        4 大豆抗虫育种的发展历程第21-29页
            4.1 大豆形态学抗虫育种第21-25页
            4.2 大豆生化抗虫抗虫育种第25-26页
            4.3 大豆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第26-29页
                4.3.1 来源于微生物、细菌中的抗虫基因第26-27页
                4.3.2 来源于高等植物的抗虫基因第27-29页
        5 次生代谢物与植物抗虫性第29-37页
            5.1 植物次生代谢物概念及分类第29-33页
                5.1.1 酚类第30-31页
                5.1.2 萜类第31-32页
                5.1.3 含氮化合物第32-33页
            5.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途径第33-35页
            5.3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防御作用第35-37页
                5.3.1 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第35-36页
                5.3.2 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第36页
                5.3.3 对种内和种间植物的防御第36-37页
            5.4 植物抗虫性次生代谢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第37页
        6 植物茉莉酸的研究进展第37-45页
            6.1 茉莉酸及其衍生物简介第37-38页
            6.2 茉莉酸的分布和生物合成第38-39页
            6.3 茉莉酸的生理功能第39-42页
                6.3.1 茉莉酸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9-41页
                6.3.2 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第41页
                6.3.3 茉莉酸类化合物提高植物对生物胁迫的防御能力第41-42页
            6.4 茉莉酸类物质促进植物抗虫的机制第42-45页
    第二章 植物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研究进展第45-51页
        1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发现第45-46页
        2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的克隆第46页
        3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特性第46-47页
            3.1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分布第46-47页
            3.2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亚细胞定位第47页
        4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作用第47-50页
            4.1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与茉莉酸第47-48页
            4.2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与水杨酸,脱落酸,过氧化氢第48页
            4.3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与植物抗逆第48-49页
            4.4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与次生代谢产物第49页
            4.5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的进化第49-50页
        5 研究展望第50-5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51-53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53-95页
    第三章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家族的克隆、进化与表达分析第53-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8页
            1.1 植物材料第53-54页
            1.2 植物材料的处理第54页
            1.3 大豆总DNA和RNA的提取第54页
            1.4 大豆RNA的纯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54页
            1.5 序列搜索与引物设计第54-55页
            1.6 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第55页
            1.7 GmAOCs基因完整ORF及基因组序列克隆第55页
            1.8 GmAOCs基因序列及结构分析第55-56页
            1.9 GmAOC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第56页
            1.10 GmAOCs基因的启动子克隆与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56页
            1.11 荧光定量PCR及数据分析第56-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8页
            2.1 GmAOCs基因的克隆第58-59页
            2.2 GmAOC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9-64页
                2.2.1 GmAOCs基因的结构特征和基因组分布第59-60页
                2.2.2 GmAOC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60-61页
                2.2.3 多序列比对与系统发生分析第61页
                2.2.4 选择压(Ka/Ks)分析第61-64页
            2.3 GmAOCs基因启动子克隆与序列分析第64页
            2.4 GmAOCs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4-68页
                2.4.1 组织表达分析第64-65页
                2.4.2 胁迫响应表达分析第65-68页
        3 讨论第68-69页
    第四章 GmAOCs基因转化烟草及功能分析第69-9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5页
            1.1 实验材料第69页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69-70页
            1.3 宿主菌与质粒载体第70页
            1.4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0页
            1.5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0-72页
                1.5.1 受体材料准备第70-71页
                1.5.2 农杆菌的培养第71页
                1.5.3 农杆菌浸染叶盘第71页
                1.5.4 选择培养第71页
                1.5.5 继代选择培养第71页
                1.5.6 生根培养第71-72页
                1.5.7 T_1代植株获得第72页
            1.6 转基因烟草T1代阳性植株的鉴定第72页
            1.7 GmAOC1,GmAOC3和GmAOC5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亚细胞定位第72页
            1.8 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实验第72-73页
                1.8.1 斜纹夜蛾自由取食试验第72-73页
                1.8.2 斜纹夜蛾强迫试验饲喂试验第73页
            1.9 转基因烟草茸毛的扫描电镜观察第73页
            1.10 转基因烟草抗虫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第73页
            1.11 转基因烟草抗虫性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第73-75页
                1.11.1 多酚含量测定第73-74页
                1.11.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测定第74页
                1.11.3 茉莉酸含量测定第74页
                1.11.4 转基因烟草挥发物测定第74-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91页
            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5-77页
            2.2 转基因烟草阳性鉴定和外源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第77-80页
            2.3 GmAOC1,GmAOC3和GmAOC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80-81页
            2.4 转基因烟草抗虫性的鉴定和分析第81-82页
                2.4.1 斜纹夜蛾自由取食试验第81页
                2.4.2 斜纹夜蛾强迫饲喂试验第81-82页
            2.5 转基因烟草茉莉酸含量测定第82-83页
            2.6 转基因烟草绒毛密度的分析第83-84页
            2.7 转基因烟草抗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84-87页
                2.7.1 可诱导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第85-86页
                2.7.2 烟碱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荧光定量分析第86-87页
            2.8 转基因烟草抗虫性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第87-89页
                2.8.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测定第87-88页
                2.8.2 多酚含量测定第88-89页
            2.9 转基因烟草挥发物测定第89-91页
        3 讨论第91-95页
全文结论第95-97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21页
附录第121-12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耳多糖和党参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
下一篇:甲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降解机制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