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房间空调器节能潜力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2 当前国内空调器的性能状况第10-11页
    1.3 节能方法概述第11-13页
        1.3.1 采用高效元器件第11-12页
        1.3.2 优化系统设计第12-13页
        1.3.3 使用过程中的节能第13页
    1.4 研究目标第13-14页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第14-15页
第2章 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5-26页
    2.1 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6-24页
        2.1.1 冷凝器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7-21页
        2.1.2 蒸发器性能的影响因素第21-24页
    2.2 空调器的数学模型简介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换热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样机的开发第26-43页
    3.1 冷凝器侧计算与分析第26-33页
        3.1.1 冷凝器翅片类型和翅片间距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26-27页
        3.1.2 冷凝器翅片类型和迎风面积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27-28页
        3.1.3 冷凝器翅片类型和冷凝器管型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28页
        3.1.4 冷凝器翅片类型和冷凝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28-29页
        3.1.5 冷凝器翅片间距和迎风面积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29-30页
        3.1.6 翅片间距和冷凝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0页
        3.1.7 冷凝器迎风面积和冷凝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0-31页
        3.1.8 冷凝器管型和翅片间距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1页
        3.1.9 冷凝器管型和迎风面积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1-32页
        3.1.10 冷凝器管型和冷凝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2-33页
    3.2 蒸发器侧计算与分析第33-39页
        3.2.1 蒸发器翅片类型和翅片间距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3-34页
        3.2.2 蒸发器翅片类型和迎风面积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4页
        3.2.3 蒸发器翅片类型和蒸发器管型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4-35页
        3.2.4 蒸发器翅片类型和蒸发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5-36页
        3.2.5 蒸发器翅片间距和迎风面积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6页
        3.2.6 翅片间距和蒸发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6-37页
        3.2.7 蒸发器迎风面积和蒸发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7页
        3.2.8 蒸发器管型和翅片间距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7-38页
        3.2.9 蒸发器管型和迎风面积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8-39页
        3.2.10 蒸发器管型和蒸发风量对空调器性能的综合影响第39页
    3.3 换热器参数对空调器性能影响总结第39-40页
    3.4 样机的开发第40-42页
        3.4.1 样机的规格及节能措施第40-41页
        3.4.2 样机的测试及测试结果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房间空调器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第43-51页
    4.1 开发平台简介第43-45页
    4.2 虚拟仪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第45页
    4.3 实验测试台第45-46页
    4.4 实验设备第46-47页
        4.4.1 热电偶第46页
        4.4.2 压力变送器第46页
        4.4.3 功率变送器第46-47页
    4.5 数据采集第47-50页
        4.5.1 硬件第47-48页
        4.5.2 软件第48-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空调器节能与环保潜力第51-60页
    5.1 空调器耗电量的确定第51-53页
        5.1.1 空调器的总装机容量第51-52页
        5.1.2 空调器的年耗电总量第52-53页
    5.2 空调器性能提升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收益第53-56页
    5.3 空调器成本变化的计算第56页
    5.4 节能与环保潜力预测软件的编制第56-59页
        5.4.1 软件功能第56页
        5.4.2 软件组成第56-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第64-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控制研究
下一篇: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