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第10-16页
        1.2.1 传统抗震方法第10-11页
        1.2.2 基础隔震方法第11-12页
        1.2.3 基础隔震技术在工程上的优越性第12-13页
        1.2.4 异形柱的发展现状第13页
        1.2.5 异形柱构件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6 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构件研究第19-24页
        2.2.1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双向压弯正截面承载能力第20-23页
        2.2.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斜截面承载能力第23页
        2.2.3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延性性能第23-24页
        2.2.4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性能第24页
    2.3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研究第24-28页
        2.3.1 异形柱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的原因第25-26页
        2.3.2 现有的加强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方法第26-28页
    2.4 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计算模型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研究第31-62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计算模型概况第31-36页
        3.2.1 模型上部结构的基本参数第32-33页
        3.2.2 隔震支座的基本参数第33-34页
        3.2.3 隔震支座的计算模型第34-35页
        3.2.4 隔震支座数值模型第35-36页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6-42页
        3.3.1 建模单元第36-38页
        3.3.2 地震波的选取第38页
        3.3.3 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第38-40页
        3.3.4 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的振型第40-42页
    3.4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第42-47页
        3.4.1 抗震与隔震结构周期对比第42页
        3.4.2 抗震与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第42-44页
        3.4.3 层间剪力对比第44-45页
        3.4.4 层间位移对比第45-47页
    3.5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第47-52页
        3.5.1 抗震与隔震结构周期对比第47页
        3.5.2 抗震与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第47-49页
        3.5.3 层间剪力对比第49-50页
        3.5.4 层间位移对比第50-52页
    3.6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第52-57页
        3.6.1 抗震与隔震结构周期对比第52页
        3.6.2 抗震与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第52-54页
        3.6.3 层间剪力对比第54-55页
        3.6.4 层间位移对比第55-57页
    3.7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隔震效果与上部结构高宽比的关系第57-60页
        3.7.1 地震波的选取第57-58页
        3.7.2 高宽比与隔震效果的关系第58-60页
    3.8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研究第62-71页
    4.1 引言第62-64页
    4.2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刚度研究第64-67页
        4.2.1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中填充墙、框架协同工作的计算模型第64-65页
        4.2.2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刚度第65-67页
    4.3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适用性问题第67-68页
    4.4 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第68-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第71-76页
    5.1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隔震支座的力学参数第71页
    5.2 隔震支座与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连接构造第71-72页
    5.3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第72-75页
        5.3.1 单质点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第72-73页
        5.3.2 多质点平动隔震动力分析模型第73-74页
        5.3.3 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计算模型的选取第74-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优化设计第76-83页
    6.1 优化设计的必要性第76-78页
    6.2 优化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第78-82页
        6.2.1 优化设计的内容第78页
        6.2.2 优化设计的方法第78-80页
        6.2.3 隔震优化算例第80-82页
    6.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MM的步态身份识别
下一篇:房间空调器节能潜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