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滚动导轨结合面刚度建模及其特性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直线滚动导轨的简介 | 第16-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直线滚动导轨的试验模态分析 | 第20-30页 |
2.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20-21页 |
2.2 试验模态技术 | 第21-23页 |
2.2.1 模态试件系统的组成 | 第22-23页 |
2.2.2 测试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 第23页 |
2.3 直线滚动导轨模态试验 | 第23-26页 |
2.3.1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3.2 测点分布 | 第24-25页 |
2.3.3 支撑方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2.3.4 实验原理图 | 第26页 |
2.4 测试结果 | 第26-29页 |
2.4.1 相干性实验 | 第26-27页 |
2.4.2 刚度求解基本理论 | 第27页 |
2.4.3 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直线滚动导轨理论模型求解刚度 | 第30-42页 |
3.1 结合表面粗糙特性介绍 | 第30-33页 |
3.1.1 分形维数的概念 | 第30-31页 |
3.1.2 分型参数D和G的意义 | 第31-33页 |
3.2 结合面接触刚度理论推导 | 第33-37页 |
3.2.1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理论推导 | 第33-35页 |
3.2.2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理论推导 | 第35-37页 |
3.3 直线滚动导轨结合面刚度求解 | 第37-40页 |
3.3.1 测量表面粗糙度实验求取分形维数 | 第37-38页 |
3.3.2 刚度求解 | 第38-39页 |
3.3.3 刚度比较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直线滚动导轨结合面接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56页 |
4.1 接触问题的概况 | 第42-45页 |
4.1.1 弹性接触问题基本方程 | 第42-43页 |
4.1.2 经典的赫兹接触问题 | 第43-45页 |
4.2 接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原理 | 第45-47页 |
4.3 直线滚动导轨的有限元刚度求解 | 第47-52页 |
4.3.1 直线滚动导轨有限元分析 | 第47-51页 |
4.3.2 求解刚度 | 第51-52页 |
4.4 直线滚动导轨的弹塑性接触分析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直线滚动导轨有限元模态分析及参数识别 | 第56-70页 |
5.1 动力学中的有限元法 | 第56-57页 |
5.2 直线滚动导轨的动力学模型 | 第57-58页 |
5.3 直线滚动导轨的模态分析 | 第58-64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5.3.2 模态的分析 | 第61-64页 |
5.4 直线滚动导轨结合面刚度识别 | 第64-68页 |
5.4.1 结合面刚度识别理论 | 第64-65页 |
5.4.2 直线滚动导轨模态分析 | 第65-67页 |
5.4.3 直线滚动导轨结合面刚度识别 | 第67页 |
5.4.4 刚度比较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