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理论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2章 关于教学智慧的研究综述 | 第13-31页 |
2.1 关于教育机智 | 第13-14页 |
2.2 关于教学智慧 | 第14-21页 |
2.2.1 什么是教学智慧 | 第14-18页 |
2.2.2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 第18-21页 |
2.3 教学智慧的特点 | 第21-23页 |
2.4 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因素 | 第23-31页 |
2.4.1 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观因素 | 第23-27页 |
2.4.2 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客观因素 | 第27-31页 |
第3章 教学智慧调查分析 | 第31-37页 |
3.1 问卷调查分析 | 第31-37页 |
3.1.1 调查内容 | 第31-33页 |
3.1.2 调查结果 | 第33-35页 |
3.1.3 调查分析 | 第35-37页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37-58页 |
4.1 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 第37-40页 |
4.1.1 教师缄默性知识的特征 | 第37-38页 |
4.1.2 从思维的分类看创造性思维 | 第38-39页 |
4.1.3 有关“创造”的进一步概念界定 | 第39-40页 |
4.2 教学反思的内涵 | 第40-42页 |
4.2.1 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 第41-42页 |
4.2.2 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 第42页 |
4.3 教学智慧的形成模式 | 第42-51页 |
4.3.1 教学智慧形成的静态模式 | 第42-44页 |
4.3.2 教师成长的个人基础和社会基础 | 第44-47页 |
4.3.3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 | 第47-48页 |
4.3.4 教学智慧的转化过程 | 第48-49页 |
4.3.5 教学智慧的创造性 | 第49-50页 |
4.3.6 关于伪教学智慧的生成 | 第50-51页 |
4.3.7 教学反思的作用 | 第51页 |
4.4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研究 | 第51-57页 |
4.4.1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特征 | 第51-53页 |
4.4.2 小学数学课前预设智谋与现场调试机智的构成 | 第53-55页 |
4.4.3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实践型文献选评 | 第55-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小学数学智慧型专家教学智慧个案拾撷 | 第58-86页 |
5.1 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张齐华个案分析 | 第58-66页 |
5.1.1 背景介绍 | 第58-59页 |
5.1.2 给数学课注入些“文化的元素” | 第59-62页 |
5.1.3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 第62-65页 |
5.1.4 个案小结 | 第65-66页 |
5.2 严育洪老师的教学智慧研究 | 第66-86页 |
5.2.1 严育洪老师的教学设计智慧 | 第66-70页 |
5.2.2 严育洪老师关于教师情感系统思想 | 第70-74页 |
5.2.3 严育洪老师关于教师信念系统的思想 | 第74-76页 |
5.2.4 严育洪老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经验 | 第76-78页 |
5.2.5 严育洪老师访谈和教学片断 | 第78-8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教学智慧发展策略 | 第86-8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6页 |
6.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策略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调查问卷表——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构成和生成原因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