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9页 |
1.2 本文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2.1 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2.2 梁柱单元理论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3 建筑结构易损性曲线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12-1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2 高层混合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14-24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高层混合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14-17页 |
2.2.1 概述 | 第14页 |
2.2.2 整体模型 | 第14-17页 |
2.3 梁柱单元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17-22页 |
2.3.1 纤维梁柱单元模型原理 | 第17-18页 |
2.3.2 钢筋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18-20页 |
2.3.3 模型验证 | 第20-22页 |
2.4 剪力墙非线性单元模型 | 第22页 |
2.5 塑性铰特性值 | 第22-23页 |
2.6 小结 | 第23-24页 |
3 高层混合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极限状态 | 第24-32页 |
3.1 概述 | 第24页 |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3.2.2 水平荷载加载模式 | 第25页 |
3.3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步骤 | 第25-26页 |
3.4 高层混合结构的极限状态评价准则 | 第26-27页 |
3.5 高层混合结构性能水平限值的确定 | 第27-29页 |
3.5.1 性能水平限值的定义 | 第27页 |
3.5.2 性能水平等级的划分 | 第27-29页 |
3.6 高层混合结构量化指标限值 | 第29-30页 |
3.7 小结 | 第30-32页 |
4 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方法 | 第32-41页 |
4.1 概述 | 第32页 |
4.2 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32-33页 |
4.2.1 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4.2.2 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33页 |
4.3 地震需求谱曲线 | 第33-34页 |
4.3.1 地震需求谱的定义 | 第33页 |
4.3.2 地震需求谱的确定 | 第33-34页 |
4.4 结构能力谱曲线 | 第34-35页 |
4.4.1 结构能力谱曲线的定义 | 第34页 |
4.4.2 能力曲线的简化方法 | 第34-35页 |
4.5 性能控制点 | 第35-37页 |
4.6 建筑结构易损性曲线的形成及分析 | 第37-40页 |
4.6.1 建筑结构易损性曲线的形成 | 第37页 |
4.6.2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37-40页 |
4.7 小结 | 第40-41页 |
5 不同因素对于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41-64页 |
5.1 概述 | 第41页 |
5.2 刚度变化对于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41-56页 |
5.2.1 结构刚度特征值的计算 | 第41-42页 |
5.2.2 基于刚度变化对于高层混合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42-56页 |
5.3 轴压比变化对于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56-62页 |
5.3.1 剪力墙轴压比的计算 | 第56-57页 |
5.3.2 基于轴压比变化对于高层混合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57-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