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带屈曲约束支撑的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0-16页
        1.2.1 屈曲约束支撑第10-11页
        1.2.2 屈曲约束支撑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3 屈曲约束支撑工程应用实例第14-16页
    1.3 偏心支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6-18页
        1.3.1 偏心支撑钢框架第16-17页
        1.3.2 偏心支撑钢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带屈曲约束支撑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基本原理及设计要点分析第20-28页
    2.1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特点第20-21页
        2.1.1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优点第20-21页
        2.1.2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缺点第21页
    2.2 VEBF-B钢框架基本原理第21-22页
        2.2.1 简化模型分析第21页
        2.2.2 单自由度计算模型第21-22页
    2.3 VEBF-B钢框架设计要点第22-25页
        2.3.1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第22-24页
        2.3.2 耗能梁段长度设计第24-25页
    2.4 屈曲约束支撑与普通支撑性能对比分析第25-27页
        2.4.1 刚度、周期的对比第25-26页
        2.4.2 振幅的对比第26页
        2.4.3 速度峰值、顶点加速度的对比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带屈曲约束支撑的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Push-over分析第28-42页
    3.1 Push-over分析方法第28页
    3.2 Push-over分析基本原理第28-31页
        3.2.1 基本假定第28-29页
        3.2.2 侧向加载模式第29-31页
        3.2.3 分析过程第31页
    3.3 基于Push-over分析的结构抗震分析原理第31-33页
        3.3.1 结构的能力谱第31-32页
        3.3.2 结构的地震需求谱第32-33页
        3.3.3 目标位移和结构性能评估第33页
    3.4 VEBF-B钢框架的Push-over分析第33-41页
        3.4.1 屈曲约束支撑在程序中的实现第33-34页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4-37页
        3.4.3 有限元模型Push-over分析第37-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带屈曲约束支撑的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时程分析第42-57页
    4.1 时程分析法第42-44页
        4.1.1 时程分析法过程第42页
        4.1.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42-44页
    4.2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第44-49页
        4.2.1 位移分析第44-46页
        4.2.2 顶点加速度时程对比第46-48页
        4.2.3 基底剪力时程对比第48-49页
    4.3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第49-54页
        4.3.1 位移分析第49-51页
        4.3.2 顶点加速度时程对比第51-53页
        4.3.3 基底剪力时程对比第53-54页
    4.4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分析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抗震性能分析第57-64页
    5.1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第57-59页
        5.1.1 地震作用下输入结构的能量平衡原理分析第57页
        5.1.2 地震作用下输入结构的能量设计目标第57页
        5.1.3 地震作用下输入结构的能量计算第57-59页
    5.2 结构能量平衡方程第59-61页
        5.2.1 相对能量平衡方程和绝对能量平衡方程第60页
        5.2.2 相对能量平衡方程和绝对能量平衡方程区别第60-61页
        5.2.3 VEBF-B钢框架能量平衡方程第61页
    5.3 钢框架能量时程曲线分析对比第61-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蠕变特性的隧道围岩与衬砌结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下一篇:高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