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1.5.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创立与发展 | 第16-25页 |
2.1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6-17页 |
2.2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2.1 萌芽时期 | 第17-18页 |
2.2.2 成型时期 | 第18-19页 |
2.2.3 发展时期 | 第19页 |
2.3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内容及属性 | 第19-25页 |
2.3.1 公平正义的内容 | 第20-21页 |
2.3.2 公平正义的属性 | 第21-25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中国化的成果 | 第25-39页 |
3.1 毛泽东的公平正义观 | 第25-27页 |
3.1.1 人民民主专政是迈向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 第25-26页 |
3.1.2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切 | 第26页 |
3.1.3 努力实现财富的平等共享 | 第26-27页 |
3.2 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 | 第27-29页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 | 第27-28页 |
3.2.2 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重要目标 | 第28-29页 |
3.2.3 按劳分配是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 | 第29页 |
3.3 江泽民的公平正义观 | 第29-32页 |
3.3.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衡量标准 | 第30页 |
3.3.2 全面发展是公平正义的目标 | 第30-31页 |
3.3.3 依法治国是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3.4 胡锦涛的公平正义观 | 第32-34页 |
3.4.1 共建共享是维护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 | 第32-33页 |
3.4.2 "四个公平"是公平正义的现实基础 | 第33页 |
3.4.3 制度完善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 | 第33-34页 |
3.5 习近平的公平正义观 | 第34-39页 |
3.5.1 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导向 | 第34-35页 |
3.5.2 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体现 | 第35-36页 |
3.5.3 公平正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3.5.4 公平正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 第37-39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 第39-52页 |
4.1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第39-42页 |
4.1.1 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1.2 公平正义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 | 第41-42页 |
4.2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第42-44页 |
4.2.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 第42-43页 |
4.2.2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43-44页 |
4.3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44-46页 |
4.3.1 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45页 |
4.3.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45-46页 |
4.4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建设和谐社会 | 第46-49页 |
4.4.1 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难题 | 第47-48页 |
4.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48-49页 |
4.5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 第49-52页 |
4.5.1 生态文明的内容 | 第49-50页 |
4.5.2 延展公平正义的向度,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