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现实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观的形成与发展第16-27页
    2.1 旧哲学中"空间"概念历史的沿革第16-21页
        2.1.1 "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之辩的古代空间观第17-19页
        2.1.2 "绝对空间"和"先验空间"之争的近代空间观第19-21页
    2.2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空间观第21-24页
        2.2.1 时空具有自然属性第22页
        2.2.2 时空具有社会属性第22-24页
    2.3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客观相融的空间观第24-27页
        2.3.1 列斐伏尔:"社会—历史—空间"与"空间生产"第24-25页
        2.3.2 大卫·哈维: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与"时空压缩"第25-27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的空间生产图绘第27-39页
    3.1 马克思视野中的全球空间生产第27-30页
        3.1.1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资本积累的空间化第27-28页
        3.1.2 空间的资本化与空间剥削第28-30页
    3.2 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生产第30-33页
        3.2.1 城市是资本积累的社会容器第30-31页
        3.2.2 城市空间的资本化及其矛盾第31-32页
        3.2.3 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化与对立第32-33页
    3.3 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空间生产第33-39页
        3.3.1 资本积累的全球空间新体制:新自由主义第33-35页
        3.3.2 新自由主义在当代全球化中的空间实践第35-39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时代价值第39-46页
    4.1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当代的批判理路第39-41页
        4.1.1 西方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第39-40页
        4.1.2 社会空间分析的理论框架第40-41页
    4.2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关照下的当代中国第41-46页
        4.2.1 我国空间生产的向度第41-42页
        4.2.2 从空间正义审视当代中国的空间实践第42-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秩序重建:荀子大一统思想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