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中国梦的追求与实现--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14-16页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14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14-16页
第2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概述第16-24页
    2.1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第16-20页
        2.1.1 古希腊时期的人学思想第16-17页
        2.1.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学思想第17-19页
        2.1.3 德国古典哲学的人学思想第19-20页
    2.2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20-24页
        2.2.1 自我意识哲学基础上对人的思考第20页
        2.2.2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雏形第20-21页
        2.2.3 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第21-22页
        2.2.4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第22-24页
第3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角下的中国梦的解读第24-36页
    3.1 中国梦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第24-27页
        3.1.1 中国梦的提出第24页
        3.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第24-25页
        3.1.3 中国梦的特性第25-27页
    3.2 中国梦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基础第27-31页
        3.2.1 现实的人是中国梦的出发点第27页
        3.2.2 人的主体性是中国梦的主题第27-29页
        3.2.3 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第29-30页
        3.2.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第30-31页
    3.3 马克思人学思想下中国梦的构建目标第31-33页
        3.3.1 宏观目标: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第31-32页
        3.3.2 微观目标:实现人民幸福第32-33页
    3.4 中国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第33-36页
        3.4.1 理论新形态第33页
        3.4.2 观念新场域第33-34页
        3.4.3 目标新阶段第34-36页
第4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第36-50页
    4.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第36-39页
        4.1.1 科学把握"以人为本"内涵第36-37页
        4.1.2 自觉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第37-39页
    4.2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第39-42页
        4.2.1 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作用第39页
        4.2.2 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第39-40页
        4.2.3 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第40-41页
        4.2.4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构建中国梦的积极性第41-42页
    4.3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第42-46页
        4.3.1 人民群众需要的分类第42页
        4.3.2 立足人民群众需要推动中国梦发展进程第42-43页
        4.3.3 中国梦视角下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途径第43-46页
    4.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46-50页
        4.4.1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第46页
        4.4.2 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第46-48页
        4.4.3 中国梦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5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下一篇:当代人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及中国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