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4页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论 | 第16-34页 |
2.1 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一致性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1 网络一致性理论渊源及内涵 | 第16-18页 |
2.1.2 网络一致性影响结果 | 第18-19页 |
2.1.3 网络一致性对结果变量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2.1.4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2.2 双元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2.2.1 双元创新能力内涵 | 第21-23页 |
2.2.2 双元创新能力前因 | 第23-25页 |
2.2.3 双元创新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 | 第25-26页 |
2.2.4 研究评述 | 第26-28页 |
2.3 知识交换与整合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2.3.1 知识交换与整合内涵 | 第28页 |
2.3.2 影响知识交换与整合的因素 | 第28-30页 |
2.3.3 知识交换与整合与创新及绩效关系 | 第30-31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31页 |
2.4 知识冲突 | 第31-33页 |
2.4.1 知识冲突内涵 | 第31-32页 |
2.4.2 知识冲突类型 | 第32页 |
2.4.3 知识冲突与组织创新及绩效间关系 | 第32-33页 |
2.4.4 研究评述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 | 第34-39页 |
3.1 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一致性与双元创新能力 | 第34-36页 |
3.1.1 正式互动工作流网络与非正式咨询网络的一致性与双元创新能力 | 第34-35页 |
3.1.2 正式顺序工作流网络与非正式咨询网络的一致性与双元创新能力 | 第35-36页 |
3.2 知识管理的调节作用 | 第36-37页 |
3.2.1 知识交换与整合的调节作用 | 第36页 |
3.2.2 知识冲突的调节作用 | 第36-37页 |
3.3 假设汇总及理论模型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9-46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39页 |
4.2 数据收集过程与样本特征 | 第39-40页 |
4.3 变量测量 | 第40-42页 |
4.4 信效度检验 | 第42-45页 |
4.4.1 双元创新能力信效度检验 | 第43页 |
4.4.2 知识交换与整合信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4.4.3 知识冲突信效度检验 | 第44页 |
4.4.4 区分效度检验 | 第44-45页 |
4.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假设检验 | 第46-51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页 |
5.2 假设检验 | 第46-50页 |
5.2.1 主效应——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一致性对双元创新能力影响 | 第49页 |
5.2.2 调节效应——知识交换与整合的调节作用 | 第49页 |
5.2.3 调节效应——知识冲突的调节作用 | 第49-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51-56页 |
6.1 研究讨论 | 第51-52页 |
6.1.1 主效应 | 第51页 |
6.1.2 调节效应 | 第51-52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3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第53-55页 |
6.3.1 理论贡献 | 第53-54页 |
6.3.2 管理启示 | 第54-55页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企业管理创新调查问卷 | 第64-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