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学评教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21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公平理论 | 第14页 |
·教学相长理论 | 第14页 |
·管理学理论 | 第14-15页 |
·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15页 |
·学评教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国家相关法律和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学生参加评价活动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 第16页 |
·学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 | 第16-17页 |
·学评教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客观需要 | 第17页 |
·常用评价方法 | 第17-20页 |
·CIPP 模式 | 第18页 |
·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式 | 第18-19页 |
·平均分数法 | 第19页 |
·均差分数法 | 第19页 |
·模糊评价法 | 第19-20页 |
·AHP 层次分析法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学评教系统的构建 | 第21-35页 |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 第21页 |
·构建学评教系统的基本原则 | 第21页 |
·构建学评教系统 | 第21-26页 |
·学评教构建的基本环节 | 第22-24页 |
·构建学评教指标体系 | 第24-26页 |
·基于AHP 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 | 第26-34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基于 AHP 法的权重确定 | 第27-28页 |
·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实例 | 第28-30页 |
·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模糊数学法评价应用实例 | 第32-33页 |
·学评教体系权重确定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学评教主要背景特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实例 | 第35-51页 |
·教师属性的背景特征影响研究 | 第36-43页 |
·职称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36-37页 |
·年龄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37-38页 |
·职务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38-39页 |
·性别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39-40页 |
·学历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0页 |
·身份背景(专业岗位)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0-41页 |
·教师背景因素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课程属性的背景特征影响研究 | 第43-47页 |
·专业课程与公共通修课程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3-44页 |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4页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4-45页 |
·文理科课程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5-46页 |
·课程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学生背景特征影响研究 | 第47-50页 |
·班级容量(授课人数)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7-48页 |
·学生年级背景对学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8-49页 |
·学生培养层次背景对评教成绩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改进学评教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 第51-57页 |
·加强学评教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 第51-54页 |
·建立完善的学评教管理政策 | 第51-52页 |
·构建组织培训和科学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做好反馈督查和总结工作 | 第53-54页 |
·优化健全学评教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优化评价试卷 | 第54-55页 |
·完善评价体系 | 第55页 |
·充分考量背景特征因素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详细摘要 | 第64-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