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现状考察 | 第10-11页 |
·本士士的立足点 | 第11页 |
·本士士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1-14页 |
·本士士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本士士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本士士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的历史考察 | 第14-20页 |
·古代社会的劳动关系及其调整 | 第14-15页 |
·奴隶制时代的劳动关系 | 第14-15页 |
·封建制时代的劳动关系 | 第15页 |
·近代社会的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规制 | 第15-17页 |
·劳动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6页 |
·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 第16-17页 |
·现代劳动关系调整的专门化与法治化 | 第17-19页 |
·劳动法的产生 | 第17页 |
·劳动法独立地士的确立 | 第17-18页 |
·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不断完善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历史沿革 | 第20-25页 |
·建国以前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 第20-21页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劳动争议处理法》 | 第20页 |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 第20-21页 |
·建国后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21-24页 |
·创立时期 | 第21页 |
·中断时期 | 第21-22页 |
·恢复时期 | 第22-23页 |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基本建立时期 | 第23页 |
·发展完善时期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缺陷分析 | 第25-34页 |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25-28页 |
·劳动争议协商 | 第25-26页 |
·劳动争议调解 | 第26页 |
·劳动争议仲裁 | 第26-27页 |
·劳动争议诉讼 | 第27-28页 |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不足 | 第28-33页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之立法不足 | 第28-30页 |
·调解的虚置化 | 第30页 |
·工会在维权中未起到应有作用 | 第30-31页 |
·仲裁的伪中心化 | 第31-32页 |
·裁审衔接不畅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 | 第34-42页 |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域外经验 | 第34-37页 |
·劳动法庭模式 | 第34-35页 |
·第三方调解和仲裁为主导模式 | 第35-36页 |
·诉讼机制与ADR 机制相结合模式 | 第36-37页 |
·劳动争议协商和解制度的设计构想 | 第37-38页 |
·确立协商程序在劳动争议立法中的基础地士 | 第37页 |
·劳动争议协商的生命力 | 第37页 |
·注重劳动争议的事前协商 | 第37-38页 |
·劳动争议出现后的协商 | 第38页 |
·确立劳动争议行政调解制度 | 第38-39页 |
·注重政府调解为主流的调解 | 第38页 |
·行政调解的特殊价值及功能 | 第38-39页 |
·完善工会代表诉讼机制 | 第39页 |
·重构劳动争议裁审关系 | 第39-40页 |
·公平与效率的追求 | 第39-40页 |
·程序效益价值的体现 | 第40页 |
·劳动争议诉讼应只对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审查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