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论文

钦杭成矿带南岭与浙西成矿元素富集规律的对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47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3页
    1.2 研究思路与现状第13-39页
        1.2.1 两种属性第13-19页
        1.2.2 三种表达第19-23页
        1.2.3 成矿特征第23-33页
        1.2.4 化学演化第33-39页
    1.3 存在问题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39-46页
        1.3.1 章节设置与拟解决问题第39-41页
        1.3.2 对若干问题的说明第41-46页
    1.4 小结第46-47页
2 钦杭结合带地质背景第47-59页
    2.1 钦-杭结合带演化历史简介第47-54页
    2.2 两区研究范围的选择第54-59页
3 两区成矿特色对比第59-96页
    3.1 两区一级构造单元地球化学特征比较第59-69页
        3.1.1 克拉克值特征比较第59-61页
        3.1.2 丰度比值特征对比(一)第61-64页
        3.1.3 丰度比值特征对比(二)第64-66页
        3.1.4 克拉克值研究的成矿学意义探讨第66-69页
    3.2 两区水系沉积物化学特征比较第69-76页
        3.2.1 浙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9-73页
        3.2.2 南岭与浙西的对比第73-76页
    3.3 因子分析对比第76-89页
        3.3.1 浙西因子分析第77-82页
        3.3.2 南岭因子分析第82-86页
        3.3.3 因子团簇的其它特征第86-89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89-96页
        3.4.1 主要认识第89-91页
        3.4.2 从单位成矿能量到总成矿能量(储量)第91-96页
4 两区控矿因素对比第96-161页
    4.1 两区地层特征对比第96-100页
    4.2 两区岩石建造组合熵对比第100-105页
    4.3 岩石建造与矿点关系第105-117页
        4.3.1 矿床赋存在哪些地层?第105-115页
        4.3.2 地层的赋矿率对比第115-117页
    4.4 两区构造特征对比第117-133页
        4.4.1 两区构造几何特征对比第117-122页
        4.4.2 带方向分形谱及其应用第122-133页
    4.5 构造控岩与构造控矿第133-144页
        4.5.1 构造控岩第133-137页
        4.5.2 构造控矿(一)基本观点第137-141页
        4.5.3 构造控矿(二):控矿举例第141-144页
    4.6 花岗岩与成矿浅析第144-156页
        4.6.1 分形统计分析简介第145-147页
        4.6.2 花岗岩类的氧逸度总特征第147-150页
        4.6.3 花岗岩类的地幔物质参与程度第150-152页
        4.6.4 花岗岩类型与成矿偏爱性第152-156页
    4.7 结论与讨论第156-161页
5 两区成矿作用对比第161-213页
    5.1 南岭的成矿潜力高于浙西第161-165页
    5.2 对若干元素分形数字特征的思考第165-187页
        5.2.1 Au-Ag第165-168页
        5.2.2 W-Sn第168-171页
        5.2.3 Nb-Ta、Be第171-173页
        5.2.4 Cu多金属第173-176页
        5.2.5 Pb-Zn第176-179页
        5.2.6 Fe-Mn第179-181页
        5.2.7 As、Sb第181-185页
        5.2.8 F、B第185-187页
    5.3 两区矿化信息的比较第187-211页
        5.3.1 浙西矿化信息第187-199页
        5.3.2 两区矿化规模对比第199-204页
        5.3.3 成矿矿化时代对比第204-206页
        5.3.4 两区矿床成因对比第206-211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211-213页
6 成矿效率与成矿强度第213-238页
    6.1 基本原理第213-215页
    6.2 成矿效率的地质意义第215-217页
    6.3 实际应用第217-223页
    6.4 成矿效率的驱动力分析第223-234页
        6.4.1 区域成矿效率的地质意义第223-224页
        6.4.2 两区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某些差异第224-228页
        6.4.3 从深部构造到表壳成矿的“引潮共振”第228-231页
        6.4.4 高产热花岗岩与挥发性组分第231-234页
    6.5 结论与讨论第234-238页
7 结论与找矿建议第238-249页
    7.1 研究思路第238页
    7.2 主要认识第238-243页
    7.3 找矿建议第243-248页
    7.4 不足之处第248-249页
致谢第249-250页
参考文献第250-263页
个人简历第263页

论文共2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下一篇: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我国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