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9页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2-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依据第13-18页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第18-26页
        1.2.1 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2 科学问题第26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6-27页
        1.3.1 研究目的第26-27页
        1.3.2 研究意义第27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7-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7页
        1.4.2 技术路线第27-28页
    1.5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第28-29页
第2章 矿业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第29-42页
    2.1 矿业权第29-30页
        2.1.1 矿业权的定义及内涵第29页
        2.1.2 矿业权的性质第29-30页
    2.2 矿业权流转与矿业权市场第30-33页
        2.2.1 流转的概念第30-31页
        2.2.2 矿业权流转第31页
        2.2.3 矿业权市场第31-33页
    2.3 矿业权流转制度的演变第33-36页
        2.3.1 矿业权的出让第33-35页
        2.3.2 矿业权的转让第35-36页
    2.4 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第36-39页
        2.4.1 矿业权流转的法制体系第36-37页
        2.4.2 矿业权出让法律制度内容第37-38页
        2.4.3 矿业权转让法律制度内容第38-39页
    2.5 矿业权流转存在的问题第39-42页
        2.5.1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尽完善第40页
        2.5.2 矿业权的取得重开发轻保护第40-41页
        2.5.3 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欠缺第41-42页
第3章 矿业权流转环境保护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第42-51页
    3.1 生态资本理论第42-43页
        3.1.1 生态资本的内涵第42页
        3.1.2 生态资本的特点第42-43页
        3.1.3 生态资本理论对矿业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第43页
    3.2 环境权理论第43-45页
        3.2.1 环境权理论的概念第43-44页
        3.2.2 环境权的内容第44-45页
        3.2.3 环境权与矿业环境保护第45页
    3.3 利益博弈均衡论第45-47页
        3.3.1 博弈论的概念第45页
        3.3.2 博弈论在矿业权制度中的运用第45-46页
        3.3.3 博弈论与矿业环境保护第46-47页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7-49页
        3.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47页
        3.4.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47-48页
        3.4.3 可持续发展与矿业环境保护第48-49页
    3.5 绿色经济理论第49-51页
        3.5.1 绿色经济的概念第49页
        3.5.2 绿色经济内涵第49-50页
        3.5.3 绿色经济与矿业环境保护第50-51页
第4章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分析第51-66页
    4.1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中的各方利益主体第51-52页
        4.1.1 中央政府第51页
        4.1.2 矿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第51-52页
        4.1.3 矿业权转让方第52页
        4.1.4 矿业权受让方第52页
        4.1.5 矿区民众第52页
    4.2 矿业权流转中环境保护的各方利益主体的法律关系第52-55页
        4.2.1 矿业权出让中国家和矿业权受让方之间法律关系第52-54页
        4.2.2 矿业权转让中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第54页
        4.2.3 国家和矿区民众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第54-55页
        4.2.4 矿业权受让方和矿区民众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第55页
    4.3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立法与实践第55-63页
        4.3.1 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第55-57页
        4.3.2 开采保护制度第57-59页
        4.3.3 排污许可制度和征收排污费制度第59-60页
        4.3.4 保证金制度和资源补偿制度第60-61页
        4.3.5 环境恢复制度第61-62页
        4.3.6 矿业权转让的特殊规定第62-63页
    4.4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第63-66页
        4.4.1 相关制度不注重源头控制第63页
        4.4.2 重开采轻保护第63页
        4.4.3 矿业权出让的取得过度取决于价格因素第63-65页
        4.4.4 对后矿业权人的监督不完善第65页
        4.4.5 制度层面上财政及技术支持力度不足第65-66页
第5章 国外矿业开发环境保护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第66-75页
    5.1 美国第66-69页
        5.1.1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66-67页
        5.1.2 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第67页
        5.1.3 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第67-68页
        5.1.4 矿山环境监督制度第68页
        5.1.5 矿山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激励制度第68-69页
    5.2 澳大利亚第69-70页
        5.2.1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69页
        5.2.2 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第69页
        5.2.3 年度环境执行报告书第69-70页
        5.2.4 矿山监察员巡回检查制度第70页
        5.2.5 环境验收制度第70页
        5.2.6 矿山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第70页
    5.3 国外矿业开发环境保护制度的借鉴第70-75页
        5.3.1 国外矿业立法以保护矿业环境为目的第70-71页
        5.3.2 立法原则以保护矿业环境为中心第71-73页
        5.3.3 运用以行政许可为主的多种方式保护环境第73页
        5.3.4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矿业环境的保护第73-75页
第6章 矿业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75-105页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第75-77页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第75页
        6.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75-76页
        6.1.3 构建方法第76-77页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77-83页
        6.2.1 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第77-80页
        6.2.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第80-82页
        6.2.3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第82-83页
    6.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83-89页
        6.3.1 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其性质第83-84页
        6.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选择第84页
        6.3.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84-89页
    6.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89-91页
        6.4.1 模糊综合评价概念与特点第89页
        6.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第89-91页
        6.4.3 综合评价模型第91页
    6.5 实证研究第91-105页
        6.5.1 矿山概况第91-98页
        6.5.2 矿山评价过程第98-103页
        6.5.3 A 矿山环境保护评价结论与分析第103-104页
        6.5.4 评价方法的应用第104-105页
第7章 矿业权流转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第105-110页
    7.1 完善矿业权流转环境保护制度的原则第105-106页
        7.1.1 以矿业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原则第105页
        7.1.2 预防为主及防治结合的原则第105页
        7.1.3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第105-106页
        7.1.4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第106页
    7.2 加强矿业权流转制度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协调和完善第106-107页
        7.2.1 在矿业权流转全程中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第106页
        7.2.2 加强矿业权许可的源头控制第106-107页
        7.2.3 明确前后矿业权人的环境保护责任第107页
    7.3 加强矿业环境保护的监督第107-109页
        7.3.1 矿业权补偿制度扩充第108页
        7.3.2 对矿业环境保护全程监督管理第108页
        7.3.3 改进完善监督制度第108-109页
        7.3.4 提升公众参与度第109页
    7.4 制度上加强财政和技术扶持力度第109-110页
        7.4.1 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第109页
        7.4.2 加强技术扶持力度第109-110页
第8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第110-112页
    8.1 结论第110-111页
    8.2 下一步工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附录(1) 矿业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表第119-120页
附录(2) 矿业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专家打分结果第120-121页
附录(3)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N,I掺杂一维TiO2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及薄膜化研究
下一篇:钦杭成矿带南岭与浙西成矿元素富集规律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