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定向进化及对玉米粉水解效果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英文缩写对照第7-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7页
    1 α-淀粉酶的工业化应用与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9页
        1.1 α-淀粉酶概况第12-14页
            1.1.1 α-淀粉酶简介第12-13页
            1.1.2 α-淀粉酶的结构特点第13页
            1.1.3 α-淀粉酶分类及催化机制第13-14页
            1.1.4 α-淀粉酶的生产第14页
        1.2 α-淀粉酶的工业化应用第14-17页
            1.2.1 在面包烘焙工业中应用第14-15页
            1.2.2 液化和糖化淀粉制作甜味剂第15页
            1.2.3 α-淀粉酶在液态法生产白酒上的应用第15-16页
            1.2.4 纤维制造工艺中的应用第16页
            1.2.5 造纸工业上的应用第16页
            1.2.6 除垢剂中的应用第16页
            1.2.7 医药中的应用第16-17页
            1.2.8 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第17页
        1.3 α-淀粉酶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国内α-淀粉酶类的生产和应用第17-18页
            1.3.2 国外α-淀粉酶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2 易错 PCR(epPCR)技术的研究概况第19-25页
        2.1 定向进化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第19-20页
        2.2 定向进化的基本方法第20-24页
            2.2.1 易错 PCR 技术(Error-pronf PCR)第20-21页
            2.2.2 DNA 改组技术(DNA shuffling)第21-22页
            2.2.3 交错延伸技术(staggered extension process, stEP)第22页
            2.2.4 体外随机重组(random-priming in vitro recombination, RPR)第22-23页
            2.2.5 基因家族间的同源重组第23页
            2.2.6 外显子改组技术第23页
            2.2.7 杂合酶技术第23-24页
        2.3 易错 PCR(epPCR)技术研究进展第24-25页
    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试验研究第27-62页
    试验一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鉴定第27-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1.1 菌种第27页
            1.2 主要试剂第27页
            1.3 主要仪器及使用软件第27页
            1.4 溶液的配制第27-28页
            1.5 试验方法第28-30页
                1.5.1 革兰氏染色法第28页
                1.5.2 芽孢染色第28-29页
                1.5.3 16S rDNA 的 PCR 扩增用引物设计第29页
                1.5.4 琼脂糖胶回收第29页
                1.5.5 体外连接体系及条件第29页
                1.5.6 转化大肠杆菌第29-30页
                1.5.7 转化后大肠杆菌质粒验证第30页
        2 结果第30-34页
            2.1 革兰氏染色鉴定结果第30-31页
            2.2 孔雀绿染色鉴定结果第31页
            2.3 枯草芽孢杆菌 16S rDNA 的克隆第31页
            2.4 PCR 产物回收第31-32页
            2.5 连接 T 载体 16S rDNA 菌落 PCR 验证第32页
            2.6 测序及比对结果第32-34页
        3 讨论第34-35页
    试验二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基因的克隆及酶活性鉴定第35-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1.1 菌种第35页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5页
            1.3 溶液的配制第35页
            1.4 试验方法第35-38页
                1.4.1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35-36页
                1.4.2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基因的扩增第36页
                1.4.3 克隆基因胶回收验证第36页
                1.4.4 胶回收淀粉酶基因连接 T 载体并验证第36-37页
                1.4.5 麦芽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第37页
                1.4.6 枯草芽孢杆菌及缺陷株初始淀粉酶含量的测定第37-38页
        2 结果第38-40页
            2.1 提取的基因组检测第38页
            2.2 淀粉酶基因 PCR 扩增结果第38页
            2.3 淀粉酶基因胶回收验证第38-39页
            2.4 淀粉酶基因 T 连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菌落 PCR 验证第39页
            2.5 麦芽糖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9-40页
            2.6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初始酶活性的测定第40页
        3 讨论第40-41页
    试验三 α-淀粉酶定向进化分析第41-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页
            1.1 样品第41页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1页
        2 实验方法第41-43页
            2.1 设置同比例不同浓度的 ATP、TTP、CTP、GTP第41页
            2.2 设置不同浓度的 MnCl_2第41-42页
            2.3 设置不同比列的 ATP、TTP、CTP、GTP 及不同浓度的 MnCl_2第42页
            2.4 突变基因的连接转化第42-43页
                2.4.1 易错 PCR 基因的连接第42页
                2.4.2 连接载体的转化第42页
                2.4.3 连接转化的基因验证第42-43页
        3 结果第43-45页
            3.1 同比例不同浓度的 ATP、TTP、CTP、GTP 验证第43-44页
            3.2 设置不同浓度的 MnCl_2验证第44页
            3.3 不同比列的 ATP、TTP、CTP、GTP 及不同浓度的 MnCl_2验证第44-45页
            3.4 连接载体菌落 PCR 验证第45页
            3.5 连接载体双酶切验证第45页
        4 讨论第45-47页
    试验四 α-淀粉酶原核表达及突变酶活性分析第47-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页
        2 试剂与耗材第47页
        3 实验方法第47-52页
            3.1 枯草芽孢杆菌α-淀粉酶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47-48页
            3.2 原核表达载体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第48-49页
            3.3 原核表达载体淀粉酶最适温度的探究第49页
            3.4 原核表达载体淀粉酶最适 pH 的探究第49页
            3.5 易错 PCR 体系克隆的α-淀粉酶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49-51页
            3.6 突变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淀粉酶最适温度的探究第51页
            3.7 突变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淀粉酶最适 pH 的探究第51-52页
        4 结果第52-57页
            4.1 pET32a 及 pGEM-T 淀粉酶基因双酶切第52页
            4.2 野生型淀粉酶基因表达载体菌液 PCR 验证第52页
            4.3 野生型淀粉酶基因单酶切及双酶切验证第52-53页
            4.4 野生型淀粉酶基因淀粉酶活性测定第53页
            4.5 野生型淀粉酶最适温度及最适 pH 值得探索第53-54页
            4.6 突变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页
            4.7 台盼蓝法筛选到的高活性突变株第54-55页
            4.8 突变酶一最适温度及最适 pH 的探究第55-56页
            4.9 突变酶二最适温度及最适 pH 的探究第56-57页
        5 讨论第57-58页
    试验五:α-淀粉酶野生型和突变型水解玉米粉效果的研究第58-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1.1 材料与菌种第58页
            1.2 仪器与设备第58页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58-59页
        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2.1 玉米粉预处理第59页
            2.2 支链淀粉- ConA 沉淀物和直链淀粉的测定第59-60页
            2.3 总淀粉的测定第60页
            2.4 直链淀粉含量的计算第60页
        3 试验结果第60-61页
            3.1 未作处理的玉米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60页
            3.2 野生型α-淀粉酶处理玉米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60页
            3.3 突变α-淀粉酶一处理玉米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60-61页
            3.4 突变α-淀粉酶二处理玉米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61页
        4 讨论第61-62页
第三章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69页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嗜酸乳杆菌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及其对黄羽肉鸡的饲养效果研究
下一篇:新疆北疆地区猪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